9月17日至18日,由市委宣傳部主辦、湛江日報社承辦的“湛江千村達人小紅書培訓暨‘大V看湛江精彩百千萬’”主題活動將舉行。(9月17日《湛江日報》)
備受關注的“湛江千村達人小紅書培訓暨‘大V看湛江精彩百千萬’”主題活動,在一片“圍觀”與“點贊”中啟動。其以“媒體+”為紐帶,將社交媒體流量與“百千萬工程”深度綁定,絕非簡單的“打卡種草”。擺脫“流量即熱度”的局限,通過系統性布局讓流量“長”出致富果,湛江正發力一波“流量變現局”。
流量要“結果”,先得扎下“本土根”。相較于單純邀請外地大V“打卡種草”的瞬時熱度,這次活動顯然更看重本土達人的成長價值——100名本土學員涵蓋政企人員、創業者、基層工作者,他們懂鄉音、知鄉情,能把赤坎老街的韻味、湛江特產的風味講得真切動人;而全國知名的小紅書創作者,自帶流量更兼有外部視角,能用異鄉人的“驚艷感”引起外地網友的共鳴。這種“內生力+外驅力”的互補,既有打動本地人的“煙火氣”,又有吸引外地人的“新鮮感”,能避免“外來流量留不住”的局限。當流量創作者從“過路客”變成“常駐軍”,讓“流量池”長出“致富果”,便有了底氣。
流量要“結果”,還需找準“轉化器”。活動聚焦“培育、內容、轉化”三個關鍵,直指新媒體助農的核心痛點:培訓直擊“不會創”的痛點,以實操教學讓本土達人掌握“把特色變爆款”的能力;優質內容破解“引不來”的難題,通過差異化表達讓農特產品、文旅資源與大眾需求精準對接;而“種草到下單、引流到客流”的路徑探索,則打通了“變現難”的最后一公里。從組建“媒體+農業”人才庫,到報社聯動資源推動成果轉化,湛江的目標清晰且務實——讓社交媒體流量不只停留在手機屏幕上,而是轉化為農產品的銷售量、鄉村旅游的客流量,最終成為農民腰包的“鼓脹量”。
活動的深層意義,更在于為“媒體+”賦能“百千萬工程”提供了可復制的“湛江樣板”。它證明縣域鄉村振興的新媒體之路,不是零散的“網紅營銷”,不是偶然的“流量爆發”,而是需要通過“培育人才—打造內容—搭建渠道—實現轉化”的全鏈條布局,徹底挖出連通社交媒體的本地“流量池”。承辦方的專業支撐、政企民的協同參與,更讓這場活動從“部門行動”升級為“全域合力”,彰顯了“媒體+”模式集聚資源、激活潛能的獨特作用。
不久的將來,當越來越多湛江故事通過小紅書走進大眾視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宣傳活動的成功,更是一座城市以“媒體+”賦能“百千萬工程”的務實。特產因達人筆記“種草”熱銷、鄉村因文旅推薦“爆火”出圈、農民因流量轉化“鼓脹”增收,那些“潑天的流量”,便真正成了“潑天的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