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跟著醒獅去旅行”——2025廣東省龍獅錦標賽暨遂溪醒獅文化季啟動活動在2025廣東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上舉行。(9月16日《湛江日報》)
當遂溪的燈光醒獅在廣州北京路亮起炫彩獅身,當“獅來運轉”的口號隨旅博會傳遍大灣區,一場“跟著醒獅去旅行”的創意推廣活動,收獲了一波關注與流量。在筆者看來,這份以“獅”造勢的智慧,確實夠“醒”!
之所以說它夠“醒”,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赴穗遞柬的選擇,藏著“借勢發力”的醒目。廣州作為大灣區文旅樞紐,既是遂溪最核心的客源地,更是資源聚合的“流量場”。在廣東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上發聲,等于站在行業聚光燈下完成“一次亮相、多重收獲”:旅行社的主題線路推介,直接將“跟著醒獅去旅行”轉化為可落地的消費產品,把遂溪的一眾特色通過“醒獅”串了起來;網紅博主“肥娟小吃”夫婦擔任推廣大使,則能讓醒獅文化穿透圈層,令更多年輕群體“看見”遂溪;更妙的是,活動借廣遂協作的東風,讓這場邀約從“單向引流”升級為“雙向奔赴”,讓“中國醒獅之鄉”的招牌在珠三角乃至全國市場獲得更高的曝光率和更強的辨識度。
其二,時間節點的拿捏,源于“節慶經濟”的醒覺。遂溪在9月啟動“跟著醒獅去旅行”,先是掐準了旅博會的窗口期,高效對接旅行社、媒體等全鏈條資源;活動持續至10月,精準覆蓋國慶中秋雙節假期,再加上廣東省龍獅錦標賽、“獅鄉甜園”非遺醒獅趣味周等活動穿插其中,能形成持續一個多月的“預熱—高潮—延續”流量曲線,把“醒獅”這個亮點做“透”,從而借著“節慶經濟”這個勢頭去拉動文旅消費。可以說,這次策劃每一步都踩在傳播的“黃金節點”上。
其三,“獅來運轉”的創意,突出“造梗破圈”的醒神。廣東人將舞獅稱為“醒獅”,就是取其醒目、覺醒之意,有驅邪避害的吉祥寓意。在此基礎上,遂溪進一步推出了“獅來運轉”的諧音梗,既貼合大眾對吉祥寓意的偏好,又與“甜美遂溪”形成呼應——前者勾連文化符號與心理期待,后者錨定瓜果甜、風光美的地域特質,讓醒獅從單項表演升級為串聯非遺、田園、濱海資源的核心IP。360個民間獅隊、1.3萬名隊員的基礎,讓非遺不是束之高閣的展品,而是可參與的生活場景,游客能學扎獅頭、敲獅鼓,能在鄉村游中看醒獅展演,還能帶走醒獅文創與特色農產品,形成“看獅—玩獅—帶獅”的消費閉環。
遂溪這趟“醒獅遞柬”證明:縣域文旅破圈,既要有抓眼球的創意,更要有謀長遠的清醒。當然,要真正讓關注度轉化為客流量,遂溪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讓“看獅”更有沉浸感,將燈光醒獅快閃升級為“獅鄉夜宴”的其中一個固定節目,在孔子文化城辦古風場景,編排敘事性劇目,讓游客從“圍觀”變“入戲”。又比如“玩獅”,可強化“中國醒獅之鄉”的專業體驗,聯合非遺傳承人開設升級版的獅頭扎制、高樁鼓點課程,同時上新“小小鼓手”“醒獅少年”等親子活動,讓體驗不止于拍照打卡。
接下來一個多月時間,就讓我們看看這頭“醒獅”如何登上更大文旅舞臺,將“獅來運轉”從口號變成游客帶得走的“遂溪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