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過幾天就是教師節,我們幾個上了初中的同學提議——給小學老師買禮物,陪伴啟蒙恩師過教師節。
于是大家開始湊錢,有人出1元,有人出2元,那是我們一天的零花錢。20多個學生,好歹湊了30多元錢,大家都覺得太少了,我和幾個同學自告奮勇,回家找父母要錢。我媽非常支持,給了我10元錢。
將近100元錢,在我們眼里是一筆很大的財富了。買什么呢?鄉下孩子,買東西全靠趕集。那天中午放學,我們一窩蜂涌進集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尋尋覓覓。
男生要給老師買好吃的,外地進來的葡萄、桔子、蘋果……水果的香味讓我們饞涎欲滴;女生要給老師買發卡、買漂亮的圍巾,有人竟然提議給老師買一雙好看的高跟鞋。同學們一邊在集市里穿梭,一邊爭論不休。后來,我們走到集市的正中,那里賣各種布料,攤位旁邊還放了個縫紉機,可以隨時縫制床單。女同學眼睛一亮,湊在一起嘀咕了一下,又問了價錢,跟小販不停地壓價,最后終于高門大嗓地作了決定:給老師買床單。所謂床單,其實也叫褥單,鄉下人沒有床,只有火炕,火炕上要鋪褥子,褥子上要鋪褥單,褥單也叫床單。為了擠出更多的錢買水果,大家都幫女同學砍價,說我們是學生沒有錢,說我們要給老師送教師節禮物。小販一邊夸我們懂事,一邊主動降價,兩張床單才花了52元錢。買花床單還是小格子床單,又是一番爭論,最后買走的是素雅的小格子。剩下的錢,女生一定要給老師買一個發卡,又是一陣挑挑揀揀,最后選了一個鑲滿小珠子的蝴蝶結形的發夾。男生開始不樂意,他們說要給老師買水果。女生不同意,又花了10元錢,給老師買了一條橘紅色的小絲巾。
教師節前一天,正好是星期天,我們早早起床,去山上采了一大束野花。女生聰明,她們直接采了自家園子里的江西臘、步步高和波斯菊,花束比我們的更大、更艷麗。20幾個孩子,嘰嘰喳喳沖進老師的小院子,老師正準備出屋,見了我們又驚又喜。她把花插到罐頭瓶子里,埋怨我們花錢給她買了這么多東西。老師摸摸這個的頭,捏一下那個的臉,笑得合不攏嘴,一個勁夸我們長高了、懂事了。之后,老師讓家人出去買肉,給我們包餃子。我們也不客氣,跟老師一起動手,老師和了一大盆肉餡,又買了魚肉罐頭,準備了8個菜,直忙到正午,才跟鄰居借了飯桌,男生一桌女生一桌,開始吃飯。那天,老師和我們一樣,一直在笑,鬧到黃昏大家才各自回家。
我和母親學說起我們給老師買的東西,母親說:“小孩子家家會買個啥,10塊錢的絲巾,你們老師肯定不會戴出去。”
母親錯了,周一上學,我看到老師戴著我們買的絲巾樂呵呵上班去了。
現在想來,只有彼時的我們,才會天真地給老師買那么廉價的禮物。好在那禮物上,滿滿的都是我們敬師愛師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