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6日上午9時,一個越洋視頻電話連通了中國湛江與加拿大溫哥華。那一頭,傳來久違的爽朗笑聲:“你好,我是芭芭拉。好久不見,很想念湛江,想念你們!”
芭芭拉·凱瑟,是十幾年前湛江晚報的新聞人物。她是湛江市首批“榮譽市民”,拿到了中國“綠卡”,曾獲廣東省“南粵友誼獎”“廣東高等學院外國教師工作優秀獎”等榮譽,并被廣東海洋大學特聘為“終身教師”。
在教師節前,她向第二故鄉——湛江的朋友送來了越洋的問候,并表達了深深的思念。
無私奉獻屢獲嘉獎
視頻連線那頭的芭芭拉,戴著一條彩色發帶、一副有框眼鏡,頭發雖已花白,但仍精神矍鑠、笑意盈盈、聲音洪亮,讓人很難相信,她今年已經84歲高齡。
芭芭拉畢業于加拿大溫哥華大學,曾到過英國、德國、意大利進修或執教。1992年,芭芭拉來到廣東海洋大學從事英語教學工作,開始了她與湛江的“雙向奔赴”。
2009年,芭芭拉被確診患上皮膚癌,但她仍兢兢業業地堅守教育崗位。回加拿大接受治療病情好轉后,她又毅然回到湛江教書。她獻身湛江的教育事業,自掏腰包創辦英語閱覽室,多次婉言謝絕加薪;她生活清貧簡樸,卻總是五百元一千元地給湛江兒童福利基金捐款,多次慷慨資助貧困學生及其他人。即便住院期間,她也隨身攜帶匿名資助多年的學生的賬號,囑咐同事幫忙按時匯款。
芭芭拉的無私奉獻、敬業精神贏得大家的尊重,1996年廣東省高等教育廳授予她“廣東高等學校外國教師工作優秀獎”榮譽稱號,2001年湛江市人民政府授予她“榮譽市民”稱號,2006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她“南粵友誼獎”。
永遠感謝湛江人民
然而,這個善良熱心的人,卻在2013年11月7日,因突發腦溢血,住進了廣東醫附院ICU重癥監護室。在與病魔搏斗5個月后,她最終脫離生命危險,但一度面臨后續醫療費籌措不足的窘況。
2014年4月起,《湛江晚報》刊發“她曾感動一座城,如今能否暖她心?”系列報道,發動市民、全國各地的海大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伸出援手,為芭芭拉籌集醫療費,幫她渡過了難關。
在搶救的危急時刻,她的學生24小時守在醫院陪伴;康復治療期間她的飲食起居,也是同事以及學生照顧。港城人民的善心讓芭芭拉很是感動。
如今,十余年已過,說起這件事,芭芭拉依然十分感激。在連線中,芭芭拉說得最多的詞是“榮幸”和“感恩”:“湛江人民非常善良、有大愛,在我生病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是湛江人民向我伸出了援手,提供了巨大的幫助,這份恩情我永遠不會忘。”
當天,芭芭拉的弟弟羅伯特也接過視頻電話,再次真誠地感謝11年前在醫院細心照料過芭芭拉的每一位醫務人員、為芭芭拉捐過善款的每一位熱心市民、積極幫助過芭芭拉的每一位湛江人民。
湛江情誼一直延續
芭芭拉非常重視這場和湛江老朋友們時隔多年的線上“相見”,特意拉來了也已古稀之年的弟弟,幫忙接通網絡、錄制視頻,甚至還借來了燈光現場打光。記者看著視頻連線里兩個忙碌的身影,甚是動容。
“我在湛江生活了20多年,那是我人生中最快樂、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回想起在湛江的日子,芭芭拉像打開了記憶的閘門,滔滔不絕地和記者分享,說到興奮處,還手舞足蹈起來,仿佛孩子一般。
“我還是湛江市‘榮譽市民’呢!”她驕傲地向記者展示她獲湛江市“榮譽市民”時的合影,甚至還記得當時戴的圍巾是什么款式。
芭芭拉特別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書法字畫和太極拳。在連線中,她迫不及待地把鏡頭移到臥室,向記者展示她懸掛在墻上的多幅中國書法作品。
芭芭拉十分思念湛江,但無奈年事已高、腿腳不便,她現在的身體狀況已經不適合跨國長途飛行。所幸,得益于科技的進步和網絡的發達,現在她和朋友、學生們可以隨時通過微信等社交軟件保持聯系,讓這份難能可貴的“湛江情誼”得以延續。
“終身教師”與有榮焉
從1992年到2014年,芭芭拉在廣東海洋大學執教了22年。她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師生們的稱頌和愛戴。2014年5月,廣東海洋大學決定作為特例聘請芭芭拉為該校“終身教師”。芭芭拉至今仍對這件事感到“榮幸至極”,她說:“我只是盡我所能地去做好我的教學工作,沒有想過會被表彰。”
在芭芭拉最美好的湛江記憶里,有海大湖光校區的優美環境、有她念念不忘的教師宿舍、有每周風雨不改的“英語角”、有她一手創辦的英語閱覽室,還有她最愛的騎行……
當年為了在海大創辦英語閱覽室,她用自己攢下的錢購買了上千本英語雜志,供學生外借,鼓勵學生課余閱讀、拓展視野。每次從加拿大休假完回校,她都會背回一大批英文原版書,充實閱覽室的圖書資源。
回想這一切,芭芭拉習以為常。她樸實而真摯地說:“我喜歡當教師,當看到別人享受學習的過程,我也會感到很高興。”
視頻連線的最后,記者對芭芭拉說了句“教師節快樂!”她的臉上露出了驚喜的笑容。視頻通話中,芭芭拉也用生澀的中文祝福所有偉大的人民教師:節日快樂!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