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以“頭號工程”力度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著力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粵東西北地區人才承載力持續增強。(9月9日《湛江日報》)
9月9日,湛江日報刊發了一篇題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報道。這篇文章,從“史上最難畢業季”遇上“史上最強春招”的視角切入,解讀了廣東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所帶來的聚才效應。同日,湛江日報也刊發了《從湛江出發把論文寫在蔚藍大海》的報道,介紹來自湛江的首屆“香江學者計劃(灣區項目)”入選者叢平平。
從實現粵東西北“零突破”的香江學者計劃入選者,到湛江灣實驗室里成長起來的科研骨干,再到不遠千里舉辦專場活動向廣大學子送“福袋”……這一幕幕,令人清晰感受到:在“百萬英才匯南粵”的浪潮中,湛江正以“人才引力場”的構建,破解粵東西北城市引才留才的共性難題。
對湛江而言,“百萬英才匯南粵”,是機遇,也是挑戰。
湛江打造“人才引力場”,源于三重現實需求。從區域協調看,廣東“百千萬工程”旨在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湛江若不能形成人才集聚效應,不僅難以承接大灣區產業轉移,更會困于人才“空心化”;從產業升級看,湛江以“四綠一藍”現代產業為支柱,這些產業的高端化轉型,亟需海洋科技研發等專業人才,沒有人才支撐,“產業藍圖”只能停留在紙面上;從城市發展看,過去湛江多是人才“輸送站”,青年人才留不住、高層次人才引不來,導致城市創新活力不足,唯有構建引力場,才能將“流量”轉化為“存量”,為城市發展注入持久的人才動能。可以說,打造人才引力場,是湛江補齊發展短板、跟上全省步伐的必答題。
引力場是物理學中描述物體間引力相互作用的概念,其產生離不開有質量的物體。構建人才引力場,湛江的關鍵在于找準“場源”——以特色產業筑牢引力根基。不同于珠三角的綜合性產業布局,湛江的優勢在“藍”、特色在“海”,于是將海洋牧場、深遠海裝備、綠色石化等特色產業,轉化為獨一無二的引力源。這種“以產業定引力”的思路,讓湛江的人才吸引不再是“廣撒網”,而是“精準錨定”——產業需要什么人才,就搭建什么平臺、提供什么機遇,讓人才與產業形成“共生共榮”的閉環,從根本上避免“引得來、用不上”的困境。
強化人才引力場的“場強”,湛江靠的是平臺搭建與區域協同的雙重發力。引力場的強度,取決于人才能否獲得成長機遇。于是,湛江一方面向內“筑巢”:依托湛江灣實驗室、海洋牧場研究院等特色科研載體,構建“科研—轉化—產業”的全鏈條平臺,讓人才有機會參與國家級項目、接觸行業前沿;另一方面向外“借力”:借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地優勢,通過“飛地引才”“聯合攻關”等模式,讓湛江的人才共享大灣區的創新資源。叢平平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合作,正是“湛港互聯”的科研“雙城記”,讓湛江的人才實現了“借梯登高”。這種“內外聯動”的平臺建設與區域協同,讓引力場的“強度”持續升級。人才在湛江不僅能就業,更能實現職業成長。
不斷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湛江的“人才引力場”必將釋放更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