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我市不少學生走進了嶄新的教學樓,在更加舒適明亮的環境中求學。記者了解到,2025年度全市計劃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17095個,截至8月底,我市新增公辦學位共10883個。(據9月6日《湛江日報》)
一座城市的競爭力,體現在諸多方面,可以是人文地理環境,也可以是營商環境。而教育,作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一環,地位日益凸顯。近年來,作為人口大市、教育大市,湛江始終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戰略,僅2025年度,全市就計劃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17095個,以“補短板”為起點,全面推深做實教育名城建設。
歷史早已證明,教育是一座城市最值得付出耐心和等待的事業,在教育上抓到的機遇是最有價值的機遇,在教育上贏得的發展是最有潛力的發展。為此,錨定“教育名城”建設目標,湛江需要固強補弱、精準發力。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核心追求,把握好“硬件”與“軟件”、“城鎮”與“鄉村”、“數量”與“結構”、“公辦”與“民辦”的關系,解決短板問題,促進教育均衡,打響質量品牌,由此推動教育由數量增長、規模擴張轉入質量提升、公平優質的新發展階段。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打造“教育名城”當然要建強教師隊伍。大力啟動“名師培育工程”,通過返聘、引進等各種方式,吸引名校長、名教師到湛江從教,并廣泛開展教師全員培訓、建立城鄉教師交流機制,讓優質師資流動起來……同時大力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加強教師待遇保障,維護教師職業尊嚴和合法權益,讓教師享有崇高社會聲望、成為最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之一。
改革出成果,創新出效益。打造教育名城就要不斷深化改革。辦學模式上,通過“名校+薄弱校”“城區校+鄉村校”的集團化辦學,讓優質管理、課程資源快速輻射薄弱校區;育人環節,深化“雙減”實效,用科技、藝術、勞動等特色課后服務替代“題海”;評價體系則轉向“五育并舉”,將品德、身心健康等納入考核,推動學校從“育分”真正轉向“育人”……一系列改革措施必將激活教育領域“一池春水”。
教育興則湛江興,教育強則湛江強。久久為功為“教育名城”建設筑基、賦能、聚力,今天的教育之花就是明天的發展成果;今天的莘莘學子就是明天的國家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