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美好家園共建有我”湛江市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活動在赤坎區金沙灣奧運女神廣場啟動。(9月8日《湛江日報》)
湛江市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活動日前在赤坎金沙灣啟動,其中有一個細節很是值得留意——在廣場一側,“美好家園 共建有我”主題展板展示雷州青年運河建庫開河的歷史。在這個場合,為何重提建庫開河歷史?
當年30萬勞動大軍自帶工具、肩挑手扛,在雷州半島的紅土地上鑿開青年運河,用集體力量改寫“十年九旱”的歷史——這段建庫開河的壯舉,不僅是湛江的歷史記憶,更沉淀為這座城市最深厚的“群眾基因”。時至今日,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七項行動”,就似一場穿越時空的“湛江接力”:從當年戰天斗地的運河建設,到如今覆蓋“七項行動”的全民共建,湛江始終把群眾放在治理的核心位置,用“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實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最持久的動能。
為什么要開展“七項行動”?怎樣推進“七項行動”?“七項行動”能不能成功?一連三問的答案,關鍵都在四個字——“群眾基因”!
建庫開河的精神內核,本質是“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治理智慧。彼時沒有高端的機械工具,卻有“人人出力、戶戶參與”的凝聚力;沒有豐厚的勞動報酬,卻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向心力。如今提出“七項行動”,無論是“百千萬工程”的振興大計,還是綠美湛江的生態建設,抑或是“凈、暢”行動的城市管理,都沒有將群眾視為被動的受眾,而是定位為主動的主角。因為湛江深知,單靠政府部門的力量,難以覆蓋城市的每一條街巷、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唯有激活群眾的內生動力,讓治理從“政府推著干”變成“群眾主動干”,才能破解當前發展中的痛點堵點,推動湛江進入新一輪大發展。
讓群眾從受眾變主角,關鍵在于搭建“可感知、可參與、可獲益”的實踐平臺。“七項行動”就是這個平臺,讓群眾清晰看到“如何參與”“參與能帶來什么”。72個重點村(社區)培育計劃,讓共建有了具體的落腳點;“社區公益合伙人”的創新,讓各方能精準對接群眾需求;七支共建隊伍的集結,更是為不同群體提供了更適合發揮自身特長的“小賽道”。這些設計的深意,在于將“共建”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行動。不是單純地要求群眾“去做什么”,而是告訴群眾“能做什么”,更讓群眾感受到“做了之后能讓家鄉更好、自己的生活更好”,從而激發發自內心的參與熱情。
接下來推進“七項行動”,關鍵是要把群眾參與的機制從“搭建”轉向“細化”,讓每一項行動都有能落地的群眾“參與切口”。比如針對“交通安全治理”,可開展“交通問題隨手拍”活動,市民發現占道停車、闖紅燈等現象可實時上傳,相關部門限期反饋整改。又比如城區推進“凈、暢”行動時,要與蚊媒傳染病防控、“愛國衛生日”活動等結合起來,統籌推進以爭取最大合力。
唯有如此,才能讓“群眾力量”始終在線,將“七項行動”從“階段性任務”變成“長久性實踐”,融入日常,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