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下午,全市精神文明建設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進會在湛江國際會展中心召開。(8月28日《湛江日報》)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湛江,這座充滿活力與魅力的海濱城市,正全力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以提升城市的品質和形象,讓市民享受到更多的發展成果。在這過程中,有一組數字值得關注——“147”。“1”是要跳出“就文明創建論文明創建”這一思維定勢,“4”是要做好與“百千萬工程”、中心城區風貌提升、蚊媒疫情防控、民生實事辦理等四方面的結合,“7”是要以“七項行動”為抓手,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
先說這“1”——跳出一個思維定勢。
談及文明城市創建,不少地方曾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誤區:為檢查突擊整治占道經營,檢查結束后亂象反彈;只在主干道張貼文明標語,背街小巷仍是“衛生死角”;把文明創建等同于“刷墻畫標語”,卻忽視群眾對教育、醫療、交通的真實需求。這種“就文明創建論文明創建”的思維定勢,本質是將文明創建視為“單項任務”而非“系統工程”,導致文明創建與城市發展“兩張皮”,既難以形成長效機制,也無法讓群眾真正感受到獲得感——城鄉發展不均衡,鄉村垃圾圍村和城區文明街區的反差,會讓文明缺了“全域底色”;基礎設施跟不上,“斷頭路”卡著出行、老小區蚊蟲亂飛,即便街道再干凈,群眾也難有“文明幸福感”;公共服務有短板,孩子上學難、看病排長隊,文明創建就少了“民生根基”。
跳出“就文明創建論文明創建”思維定勢,就是要用系統思維重構文明創建邏輯:文明創建不是“額外任務”,對城市而言既是一次全面體檢,也是一次全面升級,帶動的是城市硬件與軟件、面子與里子、顏值與氣質的全方位躍升。只有把文明創建嵌入城市發展全局,才能避免“一陣風”式治理,實現從“突擊創建”到“常態文明”的轉變。
跳出思維定勢后,“4”是落地路徑——“四個結合”。
這“四個結合”是系統思維的具象化,每一個“結合”都緊扣眼下發展的關鍵、靶向化解堵點痛點。
與“百千萬工程”結合,直擊“城鄉文明不同步”。文明創建不能只抓城區,忽略鄉村。以城帶鄉能讓文明理念和實踐延伸到鄉村,縮小城鄉文明差距,讓文明成為全域共識,而非局部現象。
與中心城區風貌提升結合,破解“重顏值輕氣質”。城市風貌不僅是建筑整潔,更要融入文明元素。在“一灣引領,四個圈層”的打造中嵌入文明內涵,能讓城市既提“顏值”又增“氣質”,讓文明成為圈粉游客的城市名片。
與蚊媒疫情防控結合,體現“民生導向”。眼下的蚊媒傳染病防控關乎群眾健康,文明創建核心是“以人民為中心”。兩者結合既能改善環境、減少蚊蟲,又能強化群眾文明衛生意識,讓文明創建與健康保障同頻共振。
與民生實事結合,則抓住了“創建惠民”的核心。文明創建好不好,群眾看“自家事解決沒”。解決交通亂象、“斷頭路”等問題,把民生實事辦好、讓群眾得實惠,文明創建才能走進群眾心里。
“4”的落地,終究靠“7”凝聚力量——“七項行動”。
“七項行動”的關鍵從不在于數字“七”,而在于背后的“齊”——發動群眾齊參與,讓文明創建從“獨角戲”變成“大合唱”。
群眾是文明創建的“活水源”。只有讓群眾從“旁觀者”變“參與者”,文明創建才有持續動力。“七項行動”的價值,就是搭建平臺讓群眾參與:機關干部、社區居民、青少年等不同群體,能在參與中體會文明的意義,讓創建從“外部要求”變成了“內在自覺”。當群眾親身參與到環境整治、文明宣講中,便會從“創建的受益者”變成“文明的守護者”。
說到底,“147”是環環相扣的“治理鏈”:“1”是“鑰匙”,打破思維定勢才能不跑偏;“4”是“橋”,讓系統思維落地;“7”是“根”,群眾參與讓文明扎根。三者融合,讓文明創建不是“面子工程”,而是統籌發展的“系統工程”;不是“政府獨奏”,而是齊參與的“全民合唱”。
城市,因文明而美好。循著“147”密碼,文明終將從“標語”成“常態”,從“目標”成“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