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個別違法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他人的“謀生焦慮”和“養老焦慮”心理,編造利用“關系”能幫忙辦理到機關、單位工作和社保等謊言,騙取被害人錢財。近日,徐聞縣法院對徐聞縣檢察院提起公訴的吳某某詐騙案作出判決,決定對吳某某執行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17000元。同時責令其退賠被害人全部經濟損失。
為了償還個人債務和日常花銷,被告人吳某某于2019年至2023年期間,利用被害人想要領取低保、社保金的心理,通過虛構用錢“打點關系”能辦理領取工資名額指標和低保、社保待遇等謊言,先后騙取3名被害人錢財共計人民幣55萬余元。
吳某某在實施詐騙過程中,先是為被害人建構了一個一家人都能領取工資待遇和社保金的虛假美景,讓被害人開始陷入吳某某設計的圈套,接著提出需要支付“打點費”進行疏通關系。為了使被害人深信不疑,吳某某還打印了過期的作廢文件向被害人展示,聲稱有“官方文件”的政策支持。在收到被害人的每筆錢財后,吳某某還開具了虛假收據,以證明款項的用途,進一步取得被害人的信任。緊接著,吳某某繼續編造“很快辦理下來”,需要再支付費用加快辦理進度、辦理工資和社保金銀行卡等謊言,另外攜帶相機到被害人家中拍照,聲稱用于辦理手續,使得被害人更加確信其真實性。
案發后,經辦案機關查明,吳某某所詐騙的55萬余元并非一次性詐騙所得,而是通過至少60次的詐騙累積而成。所詐騙錢財已經被吳某某用于償還高利貸和個人揮霍。
檢察官提醒:低保、社保待遇等均有嚴格的法定申請條件和審批流程,可通過政府相關部門核實信息,切勿輕信所謂“有關系”“走捷徑”的承諾;廣大求職者應通過官方網站、正規招聘平臺等渠道獲取招聘信息,確保信息來源可靠;犯罪分子常會偽造各類官方文件、印章,公眾在收到此類“紅頭文件”或“通知”時,可通過官方渠道(如政務服務大廳、官方網站、公開咨詢電話等)進行核實,避免因一時疏忽落入詐騙陷阱;涉及金錢交易時務必核實對方身份及所述事項的真實性,留存相關證據,一旦發現對方以各種理由反復提出轉賬要求,應果斷止損并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