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湛江港,港口碼頭吞吐著全球貨物。 記者 歐陽澤 攝
近年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呈現較快發展態勢,各地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相關規劃布局日益增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聚焦重點環節分領域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2025年2月,廣東省印發《關于推動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加快部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出“支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面向當地產業需求打造特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當前,湛江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階段,積極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促進與制造業、農業的深度融合,不僅是突破傳統產業發展瓶頸、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更是增強區域經濟輻射力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深刻認識生產性服務業的
核心內涵和重要作用
生產性服務業是以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為特征,為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專業化中間服務的產業集合。相較于傳統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主要以生產者為服務對象,是為企業生產提供中間投入的服務行業。其依托專業化分工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貫穿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覆蓋物流倉儲、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科技研發、商務咨詢等多個行業領域,堪稱產業升級的“催化劑”與“潤滑劑”。從國際經驗看,發達經濟體生產性服務業在服務業整體占比普遍超過50%,是支撐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在全球價值鏈深度重構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的背景下,生產性服務業正逐漸成為推動經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和重塑區域競爭力的戰略支撐點。
生產性服務業助力湛江
服務國家戰略重塑競爭新優勢
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簡稱“兩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從區域戰略看,湛江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多重戰略交會處,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一方面可構建服務自貿港的現代供應鏈體系,打通要素通道;另一方面能強化與東盟產業鏈協同,提升區域開放水平。從城市轉型看,生產性服務業是提升發展質效的關鍵路徑。借助科研力量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依托現代物流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產業鏈效率;創新金融手段解決中小企業信貸難題,改善融資環境。同時,其集聚效應能夠吸引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匯聚,優化產業生態,實現經濟質量效益雙提升。
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指出,產業發展須立足要素稟賦結構。臨港工業、海洋資源與區位優勢為湛江發展特色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堅實基礎。目前,RCEP區域一體化進程與海南自貿港建設加速推進,亞太區域產業鏈正經歷深刻重構,這為湛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重要契機。具體而言,生產性服務業從三個維度賦能湛江發展:其一,通過將港口樞紐優勢轉化為航運金融、供應鏈管理等高端服務能力,提升區域價值鏈中樞地位;其二,通過打造服務海南自貿港跨境平臺,強化與東盟產業鏈深度協同;其三,通過推動傳統臨港產業向數字化、服務化轉型,增強湛江在環北部灣城市群的輻射能級。
構建湛江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新生態
我市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存在結構性短板,表現為信息和科技服務等高附加值領域占比相對不足、服務供給與產業升級需求不匹配等。因此,需以系統思維統籌謀劃,強化空間布局、產業升級、市場主體、制度創新四維協同,著力構建具有湛江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新生態。
(一)空間布局:構建梯度承載格局
立足“港口型城市”“海洋經濟高地”等稟賦優勢,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以湛江灣為核心、東海島臨港產業帶為支撐、徐聞對接海南自貿港前沿為節點的“一核多極”體系:湛江灣聚焦航運服務集聚區、數字貿易創新園等高端平臺建設,東海島依托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等重大項目發展工業設計、智能運維等生產性服務,徐聞建設海南自貿港跨境物流分撥中心等服務平臺。這種梯度布局既能發揮港口樞紐的輻射效應,又能通過功能分區實現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核心引領——極點支撐——節點聯動”的空間格局。
(二)產業升級:推動港海特色突破
產業培育需聚焦海洋經濟、臨港工業等特色優勢,構建差異化發展路徑。一是立足港口優勢,深耕現代物流、航運金融、保稅維修等港口衍生服務,推動港口服務從傳統裝卸向供應鏈管理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推動從“通道經濟”向“樞紐經濟”升級。二是圍繞高端鋼鐵、石化產業、海工裝備等產業,培育壯大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節能環保服務等專業化服務集群。三是結合海洋經濟特色,培育海洋科技服務、冷鏈物流等產業領域。此外,以數字化轉型重塑產業生態,加快部署5G+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培育智慧冷鏈物流、水產區塊鏈溯源等新業態,推動傳統臨港產業向服務化、智能化躍遷。
(三)主體培育:打造引育協同生態
市場主體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載體。要重點突破現代物流、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關鍵領域,促進其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具體路徑上,建立“引強育本”協同機制,既要吸引國際航運服務商設立區域運營中心,更要扶持本土數字化服務商開發適配水產、小家電等特色產業的解決方案,借助湛江灣實驗室等技術力量搭建海洋科技服務平臺,推動科研成果向水產種業、海工裝備等領域轉化。通過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形成“國際龍頭+本土冠軍”的產業生態。
(四)制度創新:強化要素賦能支撐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需破解人才、資金、數據等要素瓶頸。在人才供給上,創新“港產城才”聯動機制,引進國際高端服務行業人才,聯合廣東海洋大學、嶺南師范學院開設航運金融、供應鏈管理等專業;在金融支持上,探索建立生產性服務業專項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在數據流通上,探索數據要素跨境流動試點,推動與東盟國家在船舶注冊、海事法律等領域數據共享。同時,強化開放協同效應,借助自貿試驗區政策紅利,深化與東盟服務貿易合作,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服務品牌。
生產性服務業作為連接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紐帶,其跨越式、高質量發展將為湛江破解產業發展瓶頸、重塑區域競爭優勢提供重要支撐。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要以空間布局夯實發展基礎,以產業升級培育新動能,以主體培育壯大市場力量,以制度創新優化營商環境,將生產性服務業打造成為激活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助力湛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共湛江市委黨校經濟教研室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