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凌晨4時,遂溪江洪漁港碼頭馬達轟鳴,晨光中的漁船陸續(xù)歸港,甲板上銀光閃閃的漁獲堆成小山。(據(jù)8月18日《湛江日報》)
凌晨四點的江洪漁港,晨霧還未散盡,“天光魚市”的招牌已在燈火中亮起來。歸港漁船的馬達聲、商販的吆喝聲、手機電筒的光柱在海產(chǎn)攤前交織——這“天光”里的熱鬧,是湛江漁港最本真的模樣,藏著大海的饋贈,更映照著城市的生機。
“天光”里的鮮,是大海與人類的默契。當(dāng)漁民陳老板笑著說“今年漁獲比去年好多了”,當(dāng)張姓漁民帶來6萬斤“大海饋贈”,這份豐饒背后,是伏季休漁的守護。三個月的等待,讓海洋得以喘息,也讓漁獲的“鮮”有了底氣。漁民頭頂?shù)恼諢粽樟恋牟恢皇俏r蟹的光澤,更是“養(yǎng)海用海”的智慧——這份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默契,讓“天光魚市”的熱鬧年復(fù)一年,讓每一口海味都帶著可持續(xù)的鮮甜。
“天光”里的暖,藏在市井的煙火中。遂溪陳小姐提著海鮮袋打趣“微信余額還充足”,是尋常日子的滿足;麻章左女士凌晨驅(qū)車買蟹分贈親友,是人情往來的溫度;順德黎女士在民宿熬著海鮮粥感嘆“一個‘鮮’字道盡滋味”,是異鄉(xiāng)客對湛江的偏愛。老顧客熟門熟路找相熟漁船,孩童扒著攤位好奇打量,這些瞬間讓魚市不止是交易場,更成了裝滿生活氣息的容器。這里的熱鬧,沒有刻意的修飾,只有最樸素的歡喜,讓“天光”有了直抵人心的暖意。
“天光”里的勁,連著城市的遠方。兩小時從漁船到餐桌的速度,是供應(yīng)鏈的活力;打包點老板凌晨開工的忙碌,是“湛江味道”走出去的腳步;去年開漁首日1200噸交易量、超2000萬元成交額,是漁港經(jīng)濟的潛力。如今的“天光魚市”,早已不只是賣魚買蝦的地方,它是連接“藍色糧倉”與廣闊市場的紐帶,是“百千萬工程”中縣域經(jīng)濟的鮮活注腳。這“天光”照亮的,還有湛江向海經(jīng)濟更廣闊的未來。
當(dāng)朝陽漫過漁港,“天光魚市”的喧囂漸漸沉淀,但那份鮮、那份暖、那份勁,已融進城市的肌理。這“天光”里的故事,正在續(xù)寫湛江作為“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的傳奇,也在訴說著一座城市與大海相依相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