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發布倡議書,號召市民齊參與、齊監督,清除蚊蟲孳生地,清理衛生死角,做好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8月11日《湛江日報》)
小區的樓頂被占用養雞鴨等家禽、菜市場后巷的垃圾桶旁堆著腐爛菜葉、天臺角落的舊花盆里藏著墨綠色死水——這些藏在城市褶皺里的衛生黑點,像一個個潛伏的“病灶”,悄悄滋生著傳播疾病的蚊蟲。近日,有關部門暢通舉報渠道,正是在召喚每一位市民當好防蚊滅蚊的“哨兵”:用警惕的眼睛發現隱患,用及時的舉報阻斷風險,讓蚊媒傳染病無處遁形。
“哨兵”的價值,在于發現那些藏得深的“盲區”。專業巡查力量再強,也難以全覆蓋城中村的窄巷、老舊小區的天臺、居民樓的消防通道這些“犄角旮旯”。但市民不一樣——有的人買菜時能發現菜市場的積水,有的人路過工地會留意到堆積的垃圾,有的人遛狗時能發現綠化帶的雜物。這些日常場景里的“不經意發現”,恰恰是防蚊滅蚊不容忽視的細節。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鏈條,往往始于某棟住宅陽臺的積水、某個商鋪后門的雜物堆,市民的及時舉報,相當于在病毒“起飛”前就剪斷了其“翅膀”。
當好“哨兵”,不是“多管閑事”,而是守護共同家園的責任。有人覺得“舉報樓頂養雞鴨”“舉報市場后巷垃圾多”是小題大做,實則不然:小區樓頂養雞鴨產生的積水所孳生的蚊子,可能明天就叮了樓下的孩子;菜市場后巷的衛生黑點,威脅的是在附近買賣、居住的商販與街坊。衛生黑點從不是“誰家的事”,而是關乎全城健康的公共議題。市民撥打12345舉報時,遞出的不僅是一個問題線索,更是對“健康共同體”的守護——如果說清掃自家陽臺積水更多的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那么舉報公共區域的衛生黑點,就是對鄰里、對社區、對湛江的負責。
讓“哨兵”愿站崗、敢發聲,關鍵在于“有回響”。市民花時間拍下衛生黑點、說明位置,最怕的是舉報后“石沉大海”。試想,假如舉報小區對面有衛生黑點,過幾日路過時就看到積水已清、雜物已運,還收到處理反饋,這種“我的舉報有作用”的獲得感,就會讓更多人愿意舉起“望遠鏡”“顯微鏡”。反之,若舉報后遲遲沒有動靜,熱情難免消退。因此,要快速響應舉報,更要及時反饋處理結果,這樣才能讓市民感受到“每一次監督都被認真對待”。
從更深一層來看,鼓勵市民當“哨兵”,是在培育公共衛生的“集體警覺”。當看到積水就想著“該舉報”,發現雜物就覺得“要反映”,這種自覺本質上是對“健康共同體”的珍視——不再對公共區域的亂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再覺得“別人不管我也不管”,群防群控才能更有力量。
蚊媒傳染病防控的戰場,藏在每一條小巷、每一個樓頂、每一處角落。當越來越多市民拿起手機舉報衛生黑點,當“哨兵”的警惕目光覆蓋城市各個角落,這張防蚊滅蚊網才能越織越密。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