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來分類,湛江變更美……”由湛江市音樂家協會精心打造的童謠《垃圾來分類,湛江變更美》一經宣發,獲得廣大好評。它將湛江城市風光、垃圾分類知識與動聽旋律融為一體,近日斬獲了廣東省第十三屆少兒藝術花會展演銅獎。
這首由王華聰、李建藝攜手創作的童謠,正以知識點滿滿的歌詞、通俗易懂的流行曲形式廣泛傳播,提升垃圾分類的環保意識。
一闋詞章:
童謠編織環保知識
“這首歌的詞曲創作,立足湛江本土,從家鄉的優美環境起筆,激發市民愛護環境,積極投身垃圾分類的熱情,在歌詞中間部分,用生動活潑的說唱形式,普及了垃圾分類的知識。”歌曲的作詞人李建藝介紹道。
翻開歌詞,童謠中“垃圾分類齊參與,大手拉小手”等詞句展現了垃圾分類需全民參與、代際傳承;“金屬紙盒塑料瓶,這是可回收物放藍桶”等垃圾分類的知識在歌詞中普及,“垃圾來分類,湛江變更美”這句口號被反復吟唱,強化聽眾記憶……歌曲將環保智慧自然融入其中,讓垃圾分類的理念深植進孩子們的心田。
主創團隊在創作中敏銳捕捉童謠“以歌育人”的獨特優勢,將“小分類”與“大責任”緊密銜接,歌詞層層深入、朗朗上口,將垃圾分類的知識娓娓道來。
一段旋律:
童聲傳遞環保理念
王華聰解釋道:“整首歌曲以傳統與爵士樂的方式融合編配,注入活力與陽光氣息,運用了一些jazz銅管營造輕松氛圍。”
聆聽歌曲,循序漸進的前奏向聽眾徐徐打開一幅湛江濱海風光圖,展現了湛江之美。隨即充滿朝氣的童聲合唱的演唱形式激發大家參與垃圾分類的熱情,傳遞綠色低碳新風尚。童謠中穿插的說唱形式節奏明快,為歌曲注入充滿活力的律動。
整首歌的韻律輕松歡快,配合健康活力的曲風,讓孩子們在哼唱時,自然對歌詞中蘊含的垃圾分類的知識產生興趣,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垃圾分類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孩子們在享受音樂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將環保理念深植于心中,助力孩子們成為垃圾分類的踐行者和傳播者。
一份落地:
行動點亮綠色未來
目前,《垃圾來分類,湛江變更美》已在湛江第七小學等多所學校傳唱,一句句垃圾分類的知識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在腦海中徜徉,其實用價值正通過實踐逐步落地。
在湛江的校園里,孩子們逐漸養成主動分類垃圾的習慣,還會主動宣傳環保理念,有同學表示:“湛江那么美,我們要守護好美好的家園,我們可以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希望大家一起做好垃圾分類。”
未來,《垃圾來分類,湛江變更美》將走進湛江各大學校和社區。讓孩子們在歌聲中認知垃圾分類,擔當起綠色小衛士的責任,實現音樂教育從“入耳”到“落地”的跨越。正如歌詞所言:“生態環保記心中,共創文明城市大家一起來行動”——這既是立足當下的實踐,也是對美好未來的承諾。
《垃圾來分類,湛江變更美》不僅是一首童謠,更是一顆播撒環保理念的種子。讓“垃圾分類”的理念在實踐中生根發芽,讓湛江的天更藍、水更清、城更美。
《垃圾來分類,湛江變更美》
清爽的海風輕輕地吹,
潔白的沙灘游人醉。
一灣兩岸是我的家,
垃圾分類家更美。
人人都來學分類,
垃圾也會變寶貝,
我為分類來高呼,
萬眾一心將美景來描繪。
垃圾來分類,
湛江變更美,
垃圾分類新時尚,
引領新潮流。
垃圾來分類,
湛江變更美,
垃圾分類齊參與,
大手拉小手。
垃圾來分類,
湛江變更美,
垃圾分類養成習慣,
讓生活更低碳。
來吧,來吧,我們一起來,
來做垃圾分類的小能手。
金屬紙盒塑料瓶,
這是可回收物放藍桶,
電池藥物殺蟲劑,
這是有害垃圾放紅桶,
剩菜剩飯瓜果皮,
這是廚余垃圾放綠桶,
咦,還有這些怎么辦呢?
生蠔殼、塑料袋,
那邊還有副舊眼鏡,
這是其他垃圾那就把它放黑桶。
如果是大件的垃圾就另外放,
放在指定的地方。
生態環保記心中,
共創文明城市大家一起來行動。
垃圾來分類,湛江變更美,
一年四季的花開,讓你也陶醉。
垃圾來分類,湛江變更美,
四面八方的來客,讓你也陶醉。
作詞:李建藝
作曲:王華聰
指導老師:王華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