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徐聞縣新寮鎮因地制宜,挖掘沙壤地的潛力,以“小花生”為突破口重塑農業產業生態,以“小花生”為鑰匙,打開了沙壤地的致富大門,讓海島種植百年的花生煥發新生,走出一條從單一種植到全鏈振興的海島產業發展的新路徑。(據8月4日《湛江日報》)
徐聞新寮島的沙土,曾是農戶的“心病”——保水保肥差,種了百年的花生畝產才百斤,好品質賣不上價。如今不一樣了,這沙土里長出了“黃金”:花生畝產超300公斤,加工成油品、零食身價翻倍,農戶年增收過萬。新寮島的變化,藏著讓貧瘠土地變富的竅門,更為湛江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
這破局的第一把鑰匙,是堅持因地制宜。湛江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沿海地區不乏沙壤地,這些土地往往被視為農業發展的劣勢。但新寮島卻能深入挖掘沙壤地透氣性強、適合耐旱作物生長的特質,依托百年花生種植歷史,將花生確定為“當家產業”。這啟示我們,湛江各地在發展農業時,應充分了解自身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找準適合本地種植或養殖的特色品種,不盲目跟風,才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這破局的第二把鑰匙,是強化科技支撐。從引進優質品種到研發土壤修復技術,從創新栽培模式到推廣綠色植保技術,一系列科技手段的應用,讓花生種植從“靠天吃飯”走向“科學種植”。湛江作為農業大市,應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農戶合作,建立更多像新寮島這樣的試驗田,將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推廣到全市各地,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產出效率。
這破局的第三把鑰匙,是拉長產業鏈條。新寮島構建了“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通過訂單農業保障農戶收益,借助精深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利用多元銷售渠道拓寬市場。湛江其他地區也可借鑒這種模式,無論是水果、蔬菜還是水產品,都應注重延長產業鏈,發展加工產業,打造品牌,借助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銷售,實現農業產業從單一生產向全鏈振興轉變,讓農民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能受益。
從“沙土難生金”到“沙土生黃金”,新寮島的實踐證明,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湛江鄉村地域廣闊、資源多樣,只要秉持因地制宜的智慧,借助科技賦能的力量,做好產業鏈延伸的文章,就能讓更多“沉睡”的資源蘇醒,讓廣袤鄉村煥發活力,讓“沙土生金”的故事在湛江大地上不斷上演,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