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德國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落幕。央視沒有直播閉幕式,說實話,筆者也并沒有關注金牌或獎牌的數量、排名,而是矚目其校園體育的價值。換句話說:對于現在的大學校園的體育活動,對于校園里師生員工的身體素質的提升,才是大運會的實質所在。
大運會作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賽事,除了深化跨文化交流之外,其校園體育的價值體現在多個維度。
首先是促進體教融合與人才培養。大運會的比賽項目均為奧運標準,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接近職業化的競技平臺。我國代表團用“體教融合、優中選強”的原則選拔運動員,既保障了學術背景,又強化了運動能力,有助于培養兼具文化素養和體育特長的復合型人才。賽事籌備之際,高校需協調訓練與教學安排,推動課程設置優化,并引入單項協會的專業支持。這種合作提高了訓練效率,促進了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形成了獨特的教育生態。
其次是激發社會凝聚力與城市活力。德國將賽事定位為“體育、教育和文化的節日”,通過舉辦配套活動吸引民眾關注。如杜伊斯堡的開閉幕式結合當地歷史敘事,使居民產生地域認同感;而殘疾人首次參與三對三籃球項目則彰顯了包容性價值觀,推動無障礙社會的建設。
第三是塑造人格品質與終身受益的能力。高強度對抗賽要求選手在瞬息萬變的局勢中保持冷靜,團體項目更強調戰術配合與相互支持。這些經歷轉化為職場所需的領導力、溝通能力和危機處理技巧。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是推動高校體育改革與創新。世界級賽事倒逼高校改進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模式。如為滿足大運會需求而新建的訓練基地,賽后可轉為師生共用場所;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如運動數據分析系統)也為日常教學科研帶來革新思路與材料。小眾項目因賽事獲得更多關注,促使學校增設相關課程或社團。藝術體操、賽艇等項目的開展豐富了校園生活,挖掘了潛在特長生,形成良性循環的人才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