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特別節目“童聲耀灣區 拾夢向未來”嶺南童謠傳唱活動十周年展演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7月25日《湛江日報》)
在廣州中山紀念堂響起的童聲里,湛江元素如跳動的音符,串聯起嶺南文化在雷州半島的生動表達。7月24日的嶺南童謠傳唱活動十周年展演中,湛江推選的12首童謠與全省優秀作品共舞,這不僅是一次藝術展示,更是這座城市用童謠打開本土文化密碼的十年實踐縮影。從雷州半島的方言韻律到紅土地上的非遺傳承,從校園里的美育浸潤到與城市發展的同頻共振,湛江童謠傳唱早已超越藝術形式本身,成為文化根脈延續、青少年成長與城市精神培育的重要紐帶。
湛江的童謠創作,源于對這片紅土地愛得深沉。當《調順網龍謠》里“正月十,年例到”的雷州話念白響起,六百年的網龍非遺不再是展板上的冰冷文圖,而是化作孩童舌尖的鮮活記憶。“廢舊漁網變祥瑞”的智慧、調順島上年例的熱鬧,通過童聲的演繹,讓本土文化從抽象的“傳統”變成可感可及的“傳承”。扎根紅土的童謠創作,不是簡單的湛江元素堆砌,而是對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碼——湛江推選的12首童謠中,既有《追夢啟航》里紅樹林與跨海大橋的地標印記,也有《黃花開》中黃花風鈴木的生態呼喚,還有《紅橙謠》對家鄉豐收特產的自豪贊嘆,它們將“百千萬工程”的發展脈動、鮮美湛江的動人場景,轉化為孩童能理解的旋律,讓本土文化在與時代對話中獲得新生。
在湛江的校園里,童謠正悄然完成文化認同的“接力”。例如,湛江一中將童謠傳唱融入“紅五月科技文化藝術節”,讓國畫民樂與童謠聲交織,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藝術家,而是讓青少年在“唱家鄉、懂家鄉”的過程中,自然生發出“愛家鄉、建家鄉”的情感聯結。這種浸潤式的教育,比說教更有力量——當孩子們用方言唱出《點腳泥鰍》《拜月爹拜月奶》的“湛江味”,本土特色文化、習俗便不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點;當《小習慣 大夢想》將三個習慣與家國情懷相融,“少年強則國強”的理念便在孩童心底悄悄扎根。這種“接力”打破了“文化傳承”的沉重感,讓本土文化、民俗、價值觀,通過最輕松的方式進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在潛移默化中筑牢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基石。
更值得關注的是,湛江的童謠傳唱構建了一種獨特的美育路徑。這些童謠沒有停留在“唱好一首歌”的層面,而是探索出“認知—認同—踐行”的閉環:孩子們先是理解歌詞內涵(認知),再通過演唱產生情感共鳴(認同),最終可能在生活中“踏歌而行”(踐行)。例如,市三幼的孩子們在學唱《調順網龍謠》時,不僅記住了“網龍出游”的年例場景,還會主動探尋調順網龍的故事,更在老師的指導下組建了“舞龍隊”,這種從“聽”到“思”再到“行”的轉化,讓童謠超越了藝術范疇,為校園美育找到了全新的“打開方式”。
在湛江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中,童謠的價值還體現在對城市精神的凝練與傳播。湛江作為一座兼具海洋特質與紅土底蘊的城市,其開放包容、堅韌不拔、敢為人先的精神氣質,正通過一首首童謠被精準捕捉并生動傳遞。這些童謠不是孤立的旋律,而是城市精神的“有聲注腳”,生于斯長于斯的“小確幸”在稚嫩的歌聲中變得具體可感。
十年童謠傳唱,于湛江而言,早已不是一場活動的延續,而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自覺。它證明,本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走進人們的日常;文化自信的生長力,在于能否讓青少年在唱家鄉、懂家鄉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我是湛江人”的驕傲。當更多湛江音、雷州話、廉江腔、吳川調的童謠在校園里響起,這片紅土地的文化根脈,便在童聲里獲得了最“原汁原味”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