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水稻打破傳統水稻“一年一播”模式,一次播種可連續生長9年;“水稻+小龍蝦”實現生態互補與資源循環利用;百香果基地創新采用“火龍果+黃金百香果”套種模式,套種出“畝產萬元”新效益;規模化養豬場的綠色養殖模式讓“生態賬”與“經濟賬”實現雙贏……在吳川市塘?鎮,曾經的“土產業”已蝶變為串起農民增收的“金鏈條”,特色種植與規模化養殖齊頭并進,共同激活鄉村發展動能、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繪就出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生動圖景。
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子在塘?調研。通訊員陳一鳴 徐慧婷攝
產業興旺
多年生水稻:9年生長周期的“綠色密碼”
在塘?多年生稻示范基地,78畝“云大2號”試驗田成為焦點。負責人龍先生介紹,該品種打破傳統水稻“一年一播”模式,一次播種可連續生長9年,前3年畝產表現尤為突出。今年基地預計畝產約600斤,其口感接近珍珠米,糖分低,在地頭就能以約1元/斤的價格穩定銷售,烘干后售價可達1.5元/斤。眼下,基地的水稻正陸續開始收割。
龍先生團隊“專業硬核”,他多次帶團隊參與中山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培訓,還與省農科院、湛江農科院深度合作,技術專家全程指導,攻克雜草防控等種植難題。依托省農科院等技術支持,多年生水稻項目已探索出“冬季深翻+生物除草”方案,計劃3年內擴種至500畝,打造“科研+種植+加工”產業鏈。政府引導從種苗供應、技術指導到市場銷售,為模式推廣筑牢全流程支撐。
“水稻+小龍蝦”生態農業新模式同步在塘?鎮大地生根。水稻為小龍蝦營造陰涼、隱蔽的棲息環境,小龍蝦啃食害蟲、雜草,其排泄物還能為水稻增肥,實現生態互補與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稻蝦共生”模式是吳川落實糧食安全與生態保護雙贏的創新實踐,通過土地流轉整合碎片化資源,既破解傳統農業低效困境,又以高附加值水產養殖激活鄉村經濟,為粵西地區農業轉型升級提供可復制經驗。
黃金百香果基地:套種出“畝產萬元”新效益
藤蔓間垂掛的“欽蜜9號”百香果果實飽滿,空氣中彌漫著清甜香氣。塘?鎮黃金百香果基地創新采用“火龍果+黃金百香果(欽蜜9號)”套種模式,引入優質欽州品種,成功打開北方市場,土地利用率提升1倍。
基地起初以種植火龍果為主,后因市場行情變化,創新采用套種模式,在火龍果園引入源自廣西欽州的黃金百香果欽蜜9號。該品種純甜無酸、皮硬耐存,品質優于同類,深受客商歡迎。
黃金百香果6個月掛果、4個月采收,周期短,且實行分級銷售:精品果供商超、電商貨發快遞、市場貨走批發,平均每畝年收入超1萬元。基地精細化管理,花期避雨授粉、綠色除草、用鍍鋅管果架保障穩固,并通過“田間課堂”帶動周邊農戶學習。“就近用工”讓寶媽既能顧家又能掙錢,每天工作8小時收入100元,忙時50人同時作業。
如今,該基地的種植模式成了周邊農戶的“活教材”,不少農戶效仿其管理技術。基地主要通過果商收購銷售,銷量穩定,市場潛力漸顯。
生態養豬場:循環經濟破解發展瓶頸
走進塘?鎮占地100畝的現代化養豬場,封閉式管理、自動化飼喂、糞污資源化處理等“黑科技”令人耳目一新。豬場年出欄生豬10萬頭,依托新希望集團,以“公司+農戶”模式,為農戶提供豬苗、飼料和技術支持,同時配套建設有機肥加工廠,糞污經處理后直供周邊農田。封閉式管理有效防控疫病,自動化料線減少飼料浪費,糞污經處理后用于灌溉山地的綠色養殖模式,讓“生態賬”與“經濟賬”實現雙贏。
當地養殖場專注三元豬養殖,以供應市場肉類為核心,年出欄10萬頭、利潤超千萬,成為養殖標桿。目前養殖規模約6萬頭,采用分批養殖,每批約5000頭,周期5個半月。
加盟新希望集團后,“公司+農戶”模式實現高效協同:企業提供豬苗、飼料與技術,養殖場投入場地、人力與水電。資金政策方面的優惠,降低了運營初期資金壓力。
“每頭豬成本百余元,利潤100-150元。”養豬場負責人介紹,年出欄10萬頭,凈利潤可破千萬。當前豬價8.6元/斤,波動控制在5%內,收益有保障。
特色種養:打造“塘?樣本”
位于塘?鎮的巾幗紅(吳川市)農業專業合作社,所在的村莊地理環境優越,有許多特色作物,當地鄉村依托百香果、香瓜、水稻、黃瓜等特色作物,在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探索中,蹚出一條“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增收新路。其中擁有20多年種植歷史的黃瓜產業最亮眼,20多畝種植基地日產黃瓜3-4萬斤,35天即可采摘,一個生長周期約70天,一年可種3季。高峰期5-7天內,一畝地可摘600斤,整季畝產最高達10000斤。
同樣位于塘?鎮的廣東翻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生產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科學化、環保生態化”為理念,打造“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約500畝種植基地主營大青木瓜、蘋果蕉、黑色花生,延伸花生油加工銷售。公司為農戶提供種苗、資金、肥料,推行標準化生產,建鄉村振興幫扶車間,解就業難題,獲“吳川市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稱號,實現農企雙增收。企業借當地資源選育特色品種,帶動超千戶農戶,擦亮農業品牌,其發展路徑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經驗。
產研融合
探尋鄉村振興產業新路徑
近日,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盧花蘭老師帶領該校學生到吳川塘?鎮,對該鎮產業進行深度調研。他們走進塘?多年生水稻、“水稻+小龍蝦”示范基地、百香果園、現代三元豬養殖場等種養基地,調研了解種植養殖產業,探尋鄉村振興產業新路徑,解碼農業創新發展密碼。
調研團隊負責人表示,在對塘?特色種養產業的調研中,發現從特色水果的“甜蜜致富”到生態養殖的“綠色循環”,從多年生水稻的“科技革新”到傳統產業的“集群升級”,塘?鎮的實踐印證了“政策+市場+創新”融合是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密碼。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這片熱土正以產業為筆,繪就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為廣東鄉村振興提供“塘?樣本”。
針對塘?特色種養產業在品牌推廣、產業鏈延伸、農業科技攻關及專業人才引進等方面存在的短板,調研團隊將整合調研成果,提出針對性建議,包括推動科研與產業銜接、助力品牌故事傳播、探索人才培育模式等,以青春智慧破解發展瓶頸,助力湛江農業振興,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讓田野迸發更強振興活力。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