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的湛江日報專題報道了廉江市安鋪鎮退休老人毛雷的立體種養致富經。
在安鋪鎮的一隅,退休老人毛雷用一方庭院演繹著現代版的“歸園田居”。這個融合了魔芋、沙姜、蚯蚓與禽類的立體種養系統,不僅創造出年收入超10萬元的經濟效益,更在方寸之間構建起現代農業的生態閉環。毛雷的實踐為我市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極具啟示意義的“微循環”樣本。
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生態農業的碰撞,在毛雷的庭院里迸發出耀眼的火花。蚯蚓養殖既消化廚余垃圾,又為魔芋、沙姜提供有機肥料;禽類活動既控制蟲害,又形成自然松土的生物鏈;屋頂與墻角的立體空間開發,將土地利用率提升至傳統農業難以企及的高度。
這種微循環系統的生態效益已超越經濟價值本身。當城市在為垃圾分類苦惱時,這個庭院卻通過生物鏈實現有機廢棄物的百分百資源化;當現代農業飽受化肥濫用困擾時,這里用蚯蚓糞肥構建起土壤改良的永續機制。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模式在修復鄉村生態的同時,重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家禽的啼鳴替代了機械的轟鳴,有機的芬芳取代了農藥的刺鼻,讓鄉村重拾“綠樹村邊合”的詩意棲居。
毛雷的庭院經濟正在產生“蝴蝶效應”。安鋪鎮的空置房屋轉化為生產單元,老年群體變身為新型職業農民,傳統技藝在現代化生產中煥發新生。毛雷的實踐證明,通過模式創新,閑置資源與銀發群體完全可以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更重要的是,這種低門檻、易復制的模式,為普通農戶參與現代農業提供了現實路徑。
同時,也啟示著我們:不依賴外來資本的強勢介入,不需要大拆大建,通過激活傳統智慧的現代轉型,同樣能走出一條內生型鄉村振興之道路。
實施鄉村振興,需要千千萬萬的“毛雷式經濟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