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記者一行驅車前往廉江市良垌鎮崇山村三隊。尚未下車,便瞧見百歲老人肖保春在門前椅子上小憩,其身后種植著魚腥草、豆葉、玫瑰花等植物,一片綠意盎然。
“父親又想出去找樂子了,想去看村民打山棋、牌九,好不容易才勸住他,說記者要來采訪,先等等再去。”兒媳婦陳建玲見到記者到來,熱情地介紹道,隨后端出切好的西瓜,泡上熱茶。一旁2歲多的曾孫女肖希玥,捧著西瓜,跌跌撞撞跑向老人,奶聲奶氣地喊著:“佬佬,吃西瓜!”老人布滿皺紋的臉龐瞬間綻放出燦爛笑容,這場跨越近百年的溫馨互動,看得人心里暖意融融。
精準如鐘 規律作息里的世紀刻度
閑聊片刻,閑不住的肖保春便手持水瓢,步伐穩健地走到盆栽前,澆菜澆花,順手摘下辣椒、豆角;轉身喂雞時,笑著將剩菜撒向圍攏過來的家禽,一系列動作行云流水,盡顯對生活的熱愛。“父親總說‘閑下來骨頭就銹了'。”陳建玲望著老人忙碌的身影感慨。
走進老人房里,屋內被子疊得甚是整齊,家具擺放井然有序。老人特意拿出身份證展示,證件上清晰寫著肖保春出生于1925年5月2日——這個小小的卡片,默默見證著跨越三個時代的滄桑變遷。兒子肖境貴笑著補充:“父親實際已經101歲啦,當年辦身份證時年齡報少了。”
臨近午飯,用餐時,老人端起一碗粥,吃得暢快利落。飯桌上擺著絲瓜炒肉、空心菜、魚干煲肉片,兒子肖境貴不時為他夾菜,畫面溫馨感人。
年輕時,肖保春在生產隊拉牛車,后來深耕農事,犁田、插秧、種水稻、種甘蔗,無一不精,一生勤勞肯干。即便到90高齡,他還堅持下田插秧。直到2020年,家人才成功勸住他不再務農。但老人依舊閑不下來,堅持自己洗衣、洗被,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作早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肖保春的長壽“密鑰”在歲月中清晰可循。飲食上,他從不挑食,尤其偏愛魚和粥。據陳建玲介紹,自家中不再務農后,老人每日清晨六點多準時起床,先給自己泡一包麥片,隨后在門前活動身體。家人備好早餐后,他吃完便開始掃地、給花草澆水,忙完這些便步行外出自由活動,中午十一點半準點回家用餐。午休片刻后,下午再次出門,四點多回來洗澡、自己洗衣服,接著吃晚飯,每晚八點前必定上床休息。
“他現在的生活就像‘打卡上班’一樣規律,比上班族還準時!自己的物品也總是收拾得井井有條,從不讓我們插手,93歲還可以騎自行車四處轉悠。”陳建玲笑著告訴記者,父親不僅生活作息極度規律,更難能可貴的是始終保持著平和豁達的心態。
心寬似海 豁達底色中的歲月沉香
陳建玲感慨道:“老爺子這輩子從不與人計較,就算被人占了便宜,也一笑了之。”據介紹,陳建玲在村委會工作繁忙,她的四個孩子全靠老人幫忙照料。早年家境貧寒,丈夫在外打工一天僅掙6塊錢,一家人常靠老人種的芋頭、番薯等雜糧充饑,有時早晚各煮一鍋番薯便是主食,黑豆豬骨湯就算得上那時的“奢侈品”。說起對老人的照顧,陳建玲滿是愧疚:“其實更多時候是他在幫我們帶孩子、操持家務。以前我一邊工作一邊種地,90多歲的老爺子還堅持和我一起下田,甚至能獨自用牛耕田。”
談及父親的教誨,兒子肖境貴回憶道:“小時候,父親總教導我們‘要靠自己,別依賴別人’。”在艱苦歲月里,肖保春靠著種植芋頭、番薯,硬生生將5個子女撫養成人。如今,家族已是四代同堂,子孫多達30余人,子女孝順體貼,晚輩懂事乖巧。每到逢年過節,全家老小便從各地匆匆趕回相聚,熱熱鬧鬧地圍在老人身邊送上祝福。
孫子肖玉龍回憶與爺爺相處的時光,眼神滿是溫情:“爺爺平時最愛泡一杯麥片。和爺爺生活的30年里,他總是早出晚歸忙個不停。小時候我常黏著奶奶。爺爺很少嚴厲斥責,更別說動手,連發脾氣都少見。他的生活規律得如同精準的鐘表,心態也十分豁達。”他感慨道:“‘心寬一寸,病退一丈,德厚一分,福積十年’,這就是爺爺一生的真實寫照。現在兄弟姐妹大多在外打工,聚少離多。趁著爺爺身體還硬朗,往后一定要多抽時間陪陪他,別留下遺憾。”
“作息準時,不貪節儉不生氣。”這句簡單的話語,正是肖家的家風。在肖保春的言傳身教下,晚輩們遇事沉著冷靜,鄰里關系和睦融洽。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歲月的長河中代代相傳,滋養著整個家族。這位跨越世紀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完美詮釋了勤勞、樂觀與堅韌的力量。
“肖爺爺一家便是崇山村良好家風的縮影。”崇山村黨總支部書記肖思宇介紹,該村通過干部常態化走訪、鄰舍互助等機制,建起“子女盡孝、鄰里助老”的溫情氛圍。目前全村90歲以上長者超30人、百歲老人達3人,崇德向善的家風已蔚然成風。孝順是長壽的根基,崇山村正以實際行動讓“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成為鄉村振興的溫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