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廉江市長山鎮食藥菌生態產業基地在2024年的4個月時間,通過種植赤靈芝先后收獲5輪靈芝成品,石灣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5萬元。(據5月15日《湛江晚報》)
進入日新月異的時代,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耕作模式,而是融入了創新思維和現代農技力量,用“新點子”激發土地新生機、新活力、新動能,不斷拓寬鄉村致富路。
報道中的廉江市長山鎮的靈芝種植始于2024年,當地政府通過引入企業投資,對接專業種植公司和技術團隊,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發展,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模式,還建設了藥食菌產業生態園菌包廠,將繼續擴大各類藥食菌的種植栽培規模。這一舉措不僅充分盤活了土地資源,實現了綠色生態種植,還帶動了村民積極參與、創造就業崗位,形成合力走出一條產業興農富民的特色發展路。
除了廉江市長山鎮小小靈芝開出致富花之外,還有5月14日湛江晚報報道的吳川淺水鎮覃村的廣地龍將“撂荒地”變成“聚寶盆”,5月15日湛江日報報道的雷州調風鎮仕禮嶺30多萬棵羅漢松建成“綠色銀行”,都是新時代新點子開拓鄉村致富路的好故事,字里行間洋溢著喜見鄉村振興成果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的點贊之情。
細讀報道,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新點子能將土地、山地資源變成聚寶盤,都離不開以下四方面因素,一是政策的支持與引導,當地政府的主動作為和積極幫助降低了農民參與創新的風險和成本,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二是科技賦能,現代農業是科技力量的展示臺,如淺水鎮的“廣地龍”在養殖技術的支持下“鉆”出致富新路徑。三是市場需求導向,隨著消費者對健康、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長,農業創新緊跟市場需求,開發符合消費者口味的產品,贏得口碑和市場,如靈芝藥膳康養品牌的打造。四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領,如雷州羅漢松的“綠色銀行”模式,生態保護和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的推廣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正是有政府+企業+科技+農民的協同發力,才能共同推動農業創新的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開創聯農、富農、帶農的新氣象。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走好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需要各方持續發力,不斷探索農業產業發展新點子,在廣袤大地上書寫更多新點子成為金點子的生動故事。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