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心氣通夏氣,入夏后濕熱漸盛,易出現心火亢盛、津液耗損、濕邪困脾等問題,因此,養心防暑祛濕是初夏養生關鍵。
夏季多做輕運動
有助升陽祛濕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脾胃科主任吳宇金介紹,入夏之后,多做一些輕運動,有助于升發陽氣、排汗排濕,如太極拳、八段錦、瑜伽、慢跑等。不過,運動養生應以“適度升陽,微汗為度”為原則,需避免大汗傷津。
初夏時節里,清晨和傍晚是運動的最佳時段。清晨6-8時,太陽剛剛升起,空氣清新,此時進行一些輕運動,有助肝氣疏泄,激活心肺功能。傍晚5-7時,紫外線減弱,溫度也稍為下降,可以進行快走、瑜伽、游泳等運動,也有助身體祛濕。
如果工作繁忙運動時間有限,不妨做一些有針對性的動作,來緩解一些入夏后的常見不適。比如:太極拳中的“云手”和“單鞭”,可疏通三焦經,緩解夏季胸悶,每日練習15-30分鐘為宜,八段錦中的“雙手托天理三焦”可升發陽氣,改善肩頸僵硬,“搖頭擺尾去心火”可清降心火,緩解煩躁失眠。建議每式各練習6-8次。
此外,入夏后運動時建議特別注意以下5點:
1、避免高溫下劇烈運動,易引起中暑,甚至誘發心梗。
2、避免運動后吹冷風,及時擦干汗液換干衣。
3、避免在低溫空調房內運動,低溫環境會導致毛孔閉合,濕毒難排,反增關節病風險。
4、避免運動過后立刻洗冷水澡,冷水刺激使血管收縮,容易引發頭痛、感冒。
5、運動后宜小口慢飲常溫淡鹽水,切忌猛灌冰水,以免出現腸胃腸痙攣疼痛。
睡好子午覺
祛暑氣安心火
吳宇金提醒,養心是夏季養生的關鍵,尤其建議把握好睡子午覺的好時機。
所謂“子時深睡養肝膽,午間小憩心火安。夏日起居順天時,陰陽調和病不纏?!?/p>
中醫認為,子時(23:00-1:00)膽經當令,陰氣最盛,此時深睡可助肝膽排毒,涵養初生陽氣;午時(11:00-13:00)心經當令,陽氣最盛,午間小憩20-30分鐘可平復心火,有助預防夏季心煩、中暑。
吳宇金認為,立夏后也須重視精神調養,做到靜心戒怒,情志平和,保持心情舒暢,以避免心火過旺。
建議特別注意以下4點:
1、晨起可靜坐10分鐘,閉目觀想“綠蔭清泉”,配合深呼吸(吸氣4秒,呼氣6秒)。
2、多參與一些寧心安神的文體活動,如練習書法、插花、下棋、繪畫、釣魚等。
3、忌與他人激烈爭執。因為“怒則氣上”,容易引發頭痛、血壓升高。
4、忌長時間刷手機,以免加重眼干心煩癥狀。
夏日食療養生
注重養心防暑、潤燥健脾
入夏后濕熱漸重,需要注重養心護心、清熱防暑、滋陰潤燥、健脾祛濕四方面,有養生需求的朋友,不妨適當多食以下相應食材調理。
1、養心護心類
紅棗、紅豆、桂圓可補心血、安神。苦瓜、蓮子心可清降心火。
2、清熱防暑類
冬瓜、黃瓜、綠豆、荷葉、薄荷、綠茶可清熱解暑。
3、滋陰潤燥類
銀耳、玉竹、沙參、麥冬、百合、烏梅可潤肺益胃生津,泥鰍、鴨肉可滋陰補虛。
4、健脾祛濕類
赤小豆、薏米、茯苓、扁豆、眉豆、山藥、芡實、陳皮可健脾祛濕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