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腎病內科劉華鋒教授組織下,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慢性腎臟病(CKD)綜合管理指南制定專家組共同努力,《老年慢性腎臟病綜合管理指南(2025年版)》正式發布,刊載于《中華腎臟病雜志》2025年3月第41卷第3期。
慢性腎臟病是我國重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嚴重威脅國民的健康。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CKD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如何對這一特殊群體進行有效的疾病管理和治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目前國內外針對老年CKD患者的管理指南和共識較少,尤其是缺乏面向基層醫生的綜合性管理指南。在此背景下,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發起,劉華鋒教授牽頭,聯合國內100多名專家,共同制定了這部《老年慢性腎臟病綜合管理指南(2025年版)》。
作為我國第一部老年CKD指南,詳細界定老年 CKD 定義,推薦使用 CKD-EPI 公式結合血清肌酐與胱抑素 C 評估腎功能,實現疾病分期與分層管理;強調多學科協作綜合評估患者健康狀況。治療上,提倡明確病因后制定個性化精準方案,并介紹合理用藥方法。患者管理方面,建議培養健康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定期運動及接受規范化疾病管理,還提及結合中醫藥優勢辨證施治等內容。
《老年慢性腎臟病綜合管理指南(2025年版)》的發布,是腎病內科學科建設的重大成果,彰顯了學科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科研攻堅等方面的雄厚實力,為進一步提升學科診療水平及學術影響力注入強勁動力。相信在這部指南的引領下,我國老年慢性腎臟病的防治工作必將開啟全新局面,為守護老年人的腎臟健康筑起堅固防線。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腎病內科簡介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腎病內科成立于1991年,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粵、瓊、桂三省/區交匯地區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雄厚的腎臟疾病診療中心、科學研究中心及高層次專科人才培養中心。目前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國家研究型科室、國家腎臟病臨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國家藥物臨床試驗基地、國家級住院醫師培訓腎臟病學專業基地、環北部灣腎病專科聯盟輪值主席單位、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廣東省省級腎臟病區域醫療中心、粵西腹膜透析聯盟主席單位、湛江市慢性腎臟病管理中心及湛江市血液凈化質量控制中心主任單位,設有湛江市慢性腎臟病防控重點實驗室和“省市共建細胞自噬與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研究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一、整體實力雄厚
長期以來,腎病內科秉承“團結、和諧、拼搏、進取”的學科文化,以創建腎內知名、國內一流的腎臟病中心為目標。在學科帶頭人劉華鋒教授及許勇芝主任醫師的帶領下,學科瞄準危重疑難腎臟疾病防治戰略定位,堅持中西醫并重,醫、教、研“三位一體”的發展道路,大力發展醫療技術和臨床科究,按照“免疫性腎病”“罕見病”“代謝性腎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中西醫結合腎病診治”等6亞專科方向建設。學科現開放床位95張,血液透析/血液濾過機100臺,CRRT機 4臺,年門診近12萬人次,年住院約 5000 人次,維持血液透析患者近500人、維持腹膜透析患者500余人,血液凈化量70000余例次/年,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手術量近2000例次/年,腎穿刺活檢術500例次/年。在2020-2022年度廣東省醫院DRGs學科建設指標排名中,腎病科分別位居第3、2和3名,在2021-2023年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學科影響力排名中,腎病科分別位居第92、75及53名,學科規模和整體實力達省內先進水平。
二、人才隊伍強大
學科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現有醫療、護理、科研及技術人員共130余人,其中博士24人,碩士43人,高級職稱29人,碩士導師19人,博士生導師2人,博士后合作導師9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1名、廣東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廣東省揚帆計劃高層次人才1人,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省級培養對象1人,廣東特支計青年拔尖人才1名、嶺南名醫4人,為學科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人力資源支撐。學科帶頭人劉華鋒,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享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二審專家、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高校“千百十”省級培養對象、廣東省揚帆計劃高層次人才,現擔任省市共建細胞自噬與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研究廣東省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病理生理學會腎臟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腎病分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腎臟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腎臟病雜志編委等職。全國腎臟病專家學術影響力百強榜中排名第 24名。在細胞自噬與腎臟疾病研究方面在國際上有較大的影響力。
三、技術水平先進
學科緊緊圍繞群眾醫療服務需求,瞄準危重疑難腎臟疾病防治戰略定位,以提高醫療技術服務能力和醫療質量為重點,堅持走醫、教、研三位一體的發展道路,不斷開展新技術、新項目,促進專科醫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目前,專科擁有多項特色技術,主要包括腎活檢及腎臟病理診斷技術、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建立與維護系列技術、血漿置換及血漿吸附技術、組合型人工腎技術、經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術及“Pull”法(褥式)導管拔除術等,均已成熟并常規開展,總體水平處于國內先進、粵西領先水平。
四、高端專業人才培養成績斐然
學科于198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6年與中山大學聯合招收博士研究生,2014年開始獨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畢業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300余名,所培養高端腎科專業技術人才遍布全國各地,大多已成為各自單位的技術骨干和中堅力量。
五、科研成果豐碩
學科長期堅持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相結合的方針,立足科研思路來源臨床、研究成果服務臨床的轉化醫學導向,確立了以蛋白尿相關腎小管損害、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三種優勢慢性腎臟病病種為“經”,以自噬-溶酶體通路為“緯”的研究方向,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5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省級科研項目10余項,市廳級科研項目10余項,在研科研經費超1000余萬元,發表SCI論文1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29項,參與第4版《Autophagy》指南及《糖尿病腎臟疾病腎性貧血認識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3年版)》的制定,牽頭撰寫“細胞自噬與腎臟疾病研究-中國專家共識”(2021版)及《老年慢性腎臟病綜合管理指南》(2024版),在2022年中國腎內科領域科技論文影響力排行榜中位列第31位。主要參與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進獎二等獎1 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1項,海南省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三等獎4項。出版《慢性腎衰竭》《急性腎衰竭》《腎內分泌學》《腎臟急癥學》及《慢性腎臟病防治實用手冊》專業著作5部,副主譯《The Kidney》(第11版)專著1部,參編第四版《腎臟病學》專著1部。
腎病內科將立足于“十四五”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及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的新平臺,全面提升專科區域引領能力和學術影響力,打造高水平省級腎臟病區域醫療高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助力健康中國、健康廣東、健康湛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