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弓弦在直播間劃出《鐵血丹心》的激昂旋律,兩位新派民樂手相視一笑,帶著大家一起“快樂搖擺”起來……屏幕右上角,赫然標注的"在線觀眾3萬"見證著民族樂器在數字時代的破圈。作為全網熱門的雙人二胡直播組合,馬云飛與楊力將專業院團的演奏功底轉化為直播間里的藝術創新,讓很多人打破刻板印象重新認識了二胡。
馬云飛(右)與楊力在抖音直播間
“二餅胡拉”是馬云飛的抖音名,他的職業主線是二胡大廠調音師,同時兼職網絡“大V”主播。截至目前,“二餅胡拉”在抖音平臺共發布作品270個,擁有粉絲506萬,累計獲贊3152萬。“二餅胡拉”的直播間里時常充滿歡聲笑語,流行、搖滾、電音……二胡的多樣性演繹詮釋了民樂的可能性。
給自己起名“胡拉”的馬云飛其實是一位功底扎實的民樂人,他小學五年級學琴,從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后進入廣東民族樂團工作。對很多民樂人而言,學琴、練琴、加入專業院團、參與各類演出,是最常見的發展路徑。馬云飛23歲時就已隨團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而讓他登上更廣闊舞臺的是互聯網直播。
2018年,馬云飛嘗試直播,開始時直播間只有三四百人,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抖音直播上線了優質主播激勵計劃,鼓勵民樂專業人士開啟直播。他邀請了好友楊力作為直播間的搭檔。兩人完全沒想到,雙人直播的第一天,在線觀眾就超過了1000人,第四天破了5000,第六天過萬。直播間逐漸熱鬧起來,開始被更多人看到,但馬云飛明白不能只靠熱鬧取勝,而要堅持內容破圈。在選曲上他“兩頭兼顧”,既照顧二胡原有的中老年受眾的觀賞習慣,比如《咱們工人有力量》《我愛你塞北的雪》;也力求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喜愛,比如在年輕人中傳唱度很高的《青花》、改編后的京劇傳統劇目《武家坡》。
馬云飛經常演繹具有時代記憶的經典曲目,為了讓這些經典旋律更具有現代吸引力,他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嘗試改編成DJ版本,以節奏感更強的方式呈現,從而拉近與年輕觀眾的距離。除了選曲,馬云飛在編排上也加入了一些獨特的創意。比如《鐵血丹心》是一首經典歌曲,為了詮釋出新意,馬云飛在演奏中扮演了一個細膩溫柔的女子,而嬌小的楊力則呈現了豪放剛毅的男子形象,角色設計形成了強烈反差。
很多人覺得直播的成功靠的是“爆紅”,但馬云飛不這么看,“沒有什么一夜爆紅的奇跡,對我們來說更看重穩定、持續的內容積累。每一場直播前的選曲、排練,甚至妝造、互動設計,我們都反復琢磨。”在馬云飛看來,在直播間拉二胡不只是“演奏”,而是在進行創作。“我們的伴奏不是網上隨便找的,而是專門定制的,內容設計借鑒了廣場舞、舞臺劇、直播互動等多種文化表達方式,希望讓民族音樂與直播的表達邏輯有機結合,讓觀眾真正看進去、聽進去。我們始終相信,只要堅持創新、用心創作,自然能收獲直播間的喝彩與掌聲。”
網絡直播徹底改變了馬云飛對職業價值的理解。“對我們來說,直播是一次重新定義職業的機會,不是職業轉換,而是價值進階。過去我們或許只是臺下默默練琴的民樂人,通過直播我們拓展了職業邊界,實現了從民樂人到主播的轉變,用另一種方式讓自己的工作更有意義。”
記者手記:從二胡直播走紅看傳統藝術的當代突圍
馬云飛和楊力的直播打破了傳統舞臺的時空限制,將二胡演奏從劇場、音樂廳搬進千家萬戶的屏幕,以零門檻的形式讓民樂觸達百萬級受眾,降低了藝術欣賞的成本,還借助算法推薦精準連接興趣群體,形成圈層擴散效應。
傳統二胡常被視為“悲情”符號,但馬云飛和楊力通過內容創新消解了這種刻板印象。他們演奏《二泉映月》等二胡名曲,又用二胡模仿網絡熱梗,甚至用琴弦演繹“對話”效果,將樂器變為“會說話”的藝術工具,嚴肅性與娛樂性并存的策略,呼應了Z世代對國潮文化的需求——既渴望傳統文化的根脈,又追求個性化的表達。
馬云飛從樂團辭職后也曾一度感到專業在現實面前“無用武之地”,而他利用網絡直播成功走紅,核心在于以開放姿態擁抱媒介變革,以創新表達激活文化基因,在“破圈”與“守正”之間找到了平衡,這也是傳統藝術實現當代生長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