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灣實驗室科研團隊研發的“黃油蟹室內環境調控高效培育技術”取得關鍵性重大突破。(4月10日《湛江日報》)
水產品提供了我國居民30%以上的動物蛋白質,是我國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而水產種業為漁業提供優質種苗,保障了水產品有效供給。近日,湛江在海水種業領域成果頻出,廣東海洋大學硇洲族大黃魚繁育基地首批人工繁育魚苗完成測產驗收,拼上了中國大黃魚種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塊拼圖”;湛江灣實驗室“黃油蟹室內環境調控高效培育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黃油蟹轉化率接近70%,有望成為促進我國黃油蟹養殖產業發展提質增效的一項關鍵技術。這些成果,正是科技創新為水產種業注入強大動力的生動注腳,彰顯著水產強“芯”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水產種業,堪稱現代漁業的“芯片”,是漁業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長期以來,我國部分水產種源依賴進口,面臨“卡脖子”困境,種質退化、抗病力差等問題也制約著產業發展。而攻克這些難題,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以湛江為例,為突破野生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難題,組織多方科研力量協同攻關,最終成功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構建起規模化苗種培育技術體系。這一過程中,科技創新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從親魚馴化、室內強化培育到苗種繁育,每一步都是科研團隊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每一項技術突破都為產業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湛江三面環海,擁有2.1萬平方公里的廣袤海域,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市,水產總產量和總產值連續20多年位居廣東省首位。聚焦發展漁業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推動水產強“芯”,湛江勢在必行、責無旁貸。水產強“芯”,一方面,水產強“芯”能提升水產養殖的質量與效益。優良品種往往具有生長快、抗病強、品質優等特性,可大幅提高養殖產量,降低養殖風險,減少養殖過程中的病害防治成本,同時提升水產品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例如這次報道的“黃油蟹室內環境調控高效培育技術”,將有望扭轉黃油蟹養殖依賴傳統海塘“靠天吃飯”的狀態,克服轉化率低、產量低、產量不穩定等難題。另一方面,其有助于保護水產種質資源。我國擁有豐富的水產種質資源,但部分資源因過度捕撈、環境變化等面臨衰退風險。通過科技手段,如基因測序、種質保存等,能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些資源。硇洲族大黃魚作為粵西優勢漁業資源,其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就為該種群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了新契機。
展望未來,進一步推動水產強“芯”,還需多方發力。科研層面,應持續加大對水產種業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發的投入,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開展“揭榜掛帥”等項目,攻克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產業層面,要加快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產業體系,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漁業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科技創新就是那把“利器”,水產強“芯”就是關鍵一招。以科技創新賦能,讓優質水產種苗如繁星般播撒在廣闊海域與內陸水域,水產強“芯”的“湛江樣本”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