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寄哀思,白菊獻大愛。對于醫學生來說,解剖學的學習尤為重要,這就離不開那些愿意捐獻遺體或器官的“無語良師”“大體老師”。3月30日至4月3日,廣東醫科大學延續多年的清明追思儀式在校內舉行。以“恩重如山默無言,醫路傳承啟新程”為主題的致敬大體老師活動,不僅是一場醫學人文的實踐課,更是一堂融合生命教育與思政育人的“大課堂”。
3月30日當天,湛江校區舉行三場不同類別的追思活動?;顒觿撔略鲈O“生命教育長廊”,以圖文影像全景式展現我國遺體捐獻事業從篳路藍縷到蓬勃發展的歷程。
據廣東省紅十字會最新統計,截至2024年12月31日,廣東省完成人體器官捐獻736例,歷年累計達7635例;完成角膜捐獻465例,歷年累計達6311例;完成遺體捐獻260例,歷年累計達2426例。然而醫學院校對大體老師需要較大,供需矛盾凸顯醫學教育困境。湛江市紅十字遺體捐獻接收中心設在廣東醫科大學,由該校負責遺體捐獻的接收和管理工作,2019年至今接收遺體捐獻15例。廣東高校骨干輔導員工作室(建設項目)——“知行青春”工作室主持人蔡曉穎表示:“大體老師用生命最后的禮物詮釋了‘大醫精誠’,既是醫學教材的編寫者,更是醫者仁心的播種人。我們將持續推動醫學教育、生命文化和人文關懷同頻共振。”
湛江云媒客戶端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