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家,每個周末都會有一個主題活動,這個星期就是“互換身份”。我作為“小豆莢”,周六沉浸式體驗小豆莢上課的一天,真正的“小豆莢”就當一天“媽媽”。這不體驗不知道,一體驗直接顛覆了我的自我認知!
太新鮮了
今天我是“小豆莢”
“起床,起床,‘小豆莢’!再不起床就遲到了!”“小豆莢”跑來我床邊喊著。“寶貝,這還沒到7點啊,大周末的你這么早起來干嘛!”我還沒完全醒過來。“你忘記了嗎?昨晚我們說好,這個周末我們要互換身份,今天開始你就是‘小豆莢’了。”“對哦,‘媽媽’,我再睡5分鐘!”啪的一聲,我倒頭就睡著了……
但好不容易當一次“媽”的“小豆莢”板著臉,批評我:“上課遲到,就會被老師批評,搞不好還要叫家長!”嚇得“小豆莢(我)”一哆嗦。
太煩人了
“大人”好嘮叨
在“媽媽(豆)”的督促下,“小豆莢(我)”終于磨磨蹭蹭地挪到廁所開始洗漱。我正刷牙的時候,“媽媽(豆)”的嘮叨就來了“刷干凈一些,把定時器打開,刷夠三分鐘……”本來就頂著起床氣的“小豆莢(我)”頓時一陣煩躁。
那一瞬間,我突然想到:我平時過多的提醒,是不是也讓她像此刻的我一樣變得心煩?
太困難了
我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
為了使體驗更真切,我們嚴格按照課表時間行動,在網上找了各個科目的老師網課,“小豆莢(我)”上得可認真了。但在數學課做了一張試卷,居然才只有89分!
“小豆莢(我)”上午還能做到認真聽課,到了下午卻有點開小差了,注意力總是無法集中,老師的講課聲逐漸在耳邊變得模糊……期間我還發現這文具盒可太好玩了:各種帶捏捏樂的筆、各種形狀的橡皮擦、卡通便利貼……
原來“45分鐘全神貫注”這么難!
太扎心了
“母愛”竟然也會變“騷擾”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放學,正當“小豆莢(我)”我準備結束學習下樓散散步時,“媽媽(豆)”提醒我“趕緊寫完老師布置的作業,然后開始今天的家庭學習!”我看了下之前給小豆莢安排的課后作業:數學口算,單詞打卡,英語閱讀,奧數拓展,語文聽寫等一共有5項!
寫家庭作業時,這個臨時“媽媽”特別體貼,時不時進房間:一會拿杯牛奶,一會拿盤水果,一會讓我把字擦掉重新寫,一會說我速度太慢,一會又教育我今天考試不理想。最后她還讓我注意坐姿“把頭抬高一點!近視又要加深了!”
原來,我在家輔導作業的樣子一點也不可愛——無意中頻繁干擾孩子,讓她分心又煩躁。
體驗感悟
留白比填滿更珍貴
體驗結束后,我和“小豆莢”認真地進行了溝通。經過商量,我們決定用“愛心小便箋”代替嘮叨:
刷牙小提醒:細致刷牙3分鐘,貼在鏡子上。
把睡前事項列成清單:整理書包,備好校服水杯紅領巾,備好運動鞋,省去每天重復性提醒。
根據當天的學習狀態,由小豆莢自己機動靈活安排課后學習內容。
課后加入戶外運動時間,通過運動放松學習一天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