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不僅關乎城市形象,更是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修復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舉措。多位市人大代表圍繞加快老舊小區改造,推動城市更新,積極建言獻策。
市人大代表曾日友指出,我市部分老舊小區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老化、空間利用效率低、無障礙設施缺失等問題。部分區域棚戶區密集,房屋簡陋、排水排污系統不完善,極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
市人大代表陳星燕也指出,部分老舊小區基礎設施老化,缺少停車位、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影響居民生活品質與城市形象。代表們呼吁,要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改善市民居住環境,優化城市空間。
社區配套設完善與否,是影響居民居住環境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度的重要因素。代表們對此的建議,細化到停車位、充電樁、電梯、排水系統等方面。
曾日友建議,聚焦“修復提升”,包括電梯加裝、管網升級、停車場改建、綠化優化等。陳星燕提出,對老舊小區空間進行合理規劃,利用閑置空地、綠地改造等方式,增加停車位供給,緩解停車難題;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參與老舊小區充電樁建設,滿足居民電動車、汽車充電需求。
對于老舊小區改造,資金等要素保障是重中之重。曾日友建議,采取政府撥款、社會資本引入(PPP模式)、居民參與(分擔小比例改造費用)結合等方式籌集資金。陳星燕表示,加大對各縣(市、區)專項補貼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同時鼓勵居民合理分攤部分費用,多渠道籌集改造資金。市人大代表萬波也建議,對參與老舊小區電梯改造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激勵措施,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代表們還指出,老舊小區的改造過程及后續管理,要充分尊重居民意愿,讓群眾“唱主角”。改造前,充分征求居民意見,設立居民參與監督機制,確保改造方案符合實際需求。改造后,要建立老舊小區管理服務機制,通過引入物業公司或社區自治,確保改造后的設施持續有效運作。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