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走進雷州灣》第20期公益課堂在粼粼波光中開啟。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40余名干部職工跟隨海洋專家深入雷州灣,在中華白海豚躍動的身影間,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海洋生態保護實踐課。
當船只駛入白海豚核心棲息區,數頭白海豚突然躍出水面,背鰭劃開碧波,引發甲板上一片驚嘆。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僅存約6000頭的中華白海豚在雷州灣世代繁衍生息,被科學家稱為“海上活化石”。海洋專家現場揭秘:這些海洋精靈出生時呈灰黑色,成年后逐漸褪為灰色,老年個體才會呈現夢幻的乳白色,其群體活動特性源于復雜的社會關系,通常以3-5頭家族群共同覓食、撫育幼崽。
在沉浸式教學環節,學員們還聆聽了海豚背鰭傷痕背后的故事——漁船螺旋槳的切割傷、廢棄漁網的勒痕,這些都折射出海洋污染對瀕危物種的威脅。海洋專家特別指出,船舶噪聲會干擾白海豚聲吶系統,塑料垃圾更易被白海豚誤食導致死亡,當前亟須構建“人豚共生”的海洋生態。
活動尾聲,全體人員化身“護豚使者”,在雷州灣灘涂開展凈灘行動,用行動踐行守護承諾。隨行的漁業執法人員表示,將加強該海域巡查力度,嚴格控制捕撈強度,為白海豚保留安全的洄游通道。
這場寓教于行的海上課堂,不僅讓參與者近距離觀察到珍稀物種的生存智慧,更以鮮活的案例喚醒公眾環保意識。
湛江云媒客戶端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