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老街“水井頭”美食吸引不少市民游客。
近日,湛江市“錨定百千萬 四季看變化”媒體群眾調研行活動走進赤坎區,跟蹤觀察赤坎區“百千萬工程”進展和標志性點位變化。赤坎區抓好“四季看變化”標志性點位建設,大埠濱湖水岸藝術民宿、調順休閑農業研學基地、調順非遺文化館等項目加速推進,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保育活化工程深入實施,赤坎老街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力打造集游賞、美食探索與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廣東省旅游目的地。
調順休閑農業研學基地: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鄉村體驗
調研團一行首先來到調順休閑農業研學基地,“目前項目的村道、機耕道、作業道、停車場、公園等基礎設施建設均已完善,現在重點對農用地及林地綠地進行提質改造。”調順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為多功能綠色生態旅游體驗帶,致力于打造集現代化農業種植、水果采摘、農耕體驗、田園觀光、休閑研學于一體的新型休閑觀光產業項目。
記者了解到,基地內擬規劃各種特色農業項目,如有機蔬菜種植、水果采摘、花卉栽培等,并致力于傳承鄉村文化,定期舉辦民俗活動、農耕體驗課程等,讓游客在感受田園風光的同時,了解鄉村文化的魅力,為游客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鄉村體驗。
項目采取分期建設方式進行,第一期投資約200萬元,主要建設一條長約500米寬4米的機耕路和一條寬7米的鄉村道路、建設2個生態停車場以及綠化園林等基礎設施;第二期是對農田進行提質改造,招商引資,豐富業態,打造田園觀光、休閑鄉村游及農業研究體驗。
該項目已完成建設,目前已和第三方企業達成初步合作協議,計劃整合現有土地,采取統一運營的模式,主要包含種植業、小型牧場喂養、釣魚體驗等以及相關研學活動。預計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4萬余元,為村民提供工作崗位30余個。
調順非遺文化館:將讓游客沉浸式感受調順島海洋漁耕文化
調順非遺文化館位于調順村民俗文化園內,主要用于展示“調順網龍”“干魚制作工藝”兩個省級非遺項目及調順歷史、民俗文化和海鮮美食文化相結合,打造非遺文化展示及體驗基地。
非遺文化館擬分三個功能區:非遺展示區,通過文字、圖片、音像、實物、場景等方式介紹,讓游客對“湛江干魚制作技藝”和“調順網龍”兩個非遺項目的起源、沿革、傳承、發展等有深刻、直觀、全面、系統的認識和了解,沉浸式地感受調順島特有的海洋魚耕文化。非遺手信銷售區,主要銷售干魚產品和網龍文創產品,把文化轉化為生產力,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研學培訓交流區,可用于非遺研學、培訓和交流,有助于增進青少年的文化認同和文化理解,培養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更好地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目前,該項目第一層已基本完成建設工作,正在安排門窗安裝;第二層于去年11月28日進場施工,現在正搭建第二層預制模板,已完成總進度60%;并和湛江海豐水產有限公司達成初步合作協議。預計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2.5萬元,為村民提供工作崗位10多個。
古商埠歷史文化街區
走進南渡窯展廳,古色古香的陳設讓人流連其間,復刻的傳統柴燒“龍窯”結合光、電特效的微型南渡河模型帶領游客穿越到南渡窯制作現場,展廳的正中央,是古雷州窯文物,有完整的盤龍陶罐、茶壺茶盞、陶枕等和堆疊的陶器碎片。南渡窯展廳整體以實物展品為基礎,集收藏、展示、教育、體驗、購物于一體,分為一樓展品區和二樓手作體驗區,展廳陳設和布置均融入了雷州窯特色,南渡窯展廳的展品不僅有茶具,還有很多湛江本土特色文創產品。南渡窯老街展廳豐富赤坎古商埠的文化供給,是湛江陶藝文化與赤坎古商埠雙向奔赴的生動體現。
染房街2號房屋改造項目位于赤坎老街的核心區域,緊靠6號古碼頭,游客眾多,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2024年10月改造為廣州灣國際通道館對外開放。該館以抗日戰爭時期經濟作戰的獨特視角作研究,通過文物搭載圖文、場景、藝術裝置,展示了廣東南路人民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凸顯了廣州灣國際通道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公開展示廣州灣時期抗戰重要歷史,切實講好赤坎歷史故事,增強赤坎文化魅力。
染房街16號房屋改造項目緊靠古商埠最美古碼頭——5號古碼頭,首層建筑面積67平方米。2024年被改造成為非遺文化展館,引入廣州市越秀區非遺文化,建成越秀赤坎產業共建非遺文化館,里面目前展示有5個廣州市非遺項目,分別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廣彩、廣繡、欖雕,省級非遺項目西關打銅以及市級非遺項目通草畫。通過搭建廣湛同心非遺文化交流平臺,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廣湛兩地非遺文化。
森園修繕改造項目位于赤坎區中華路44號之一,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為廣州灣商賈陳學森所建,故稱“森園”。這是一座西式石混結構三層別墅,面寬23.1米,進深17.3米,總建筑面積約為735.7平方米,計劃修繕改造后引入民宿、輕飲等業態。
目前,南渡窯展廳改造項目已于4月30日建成對外開放,染房街2號(廣州灣國際通道館項目)、染房街16號(廣湛同心展覽布展項目)均已完成建設并對外開放。森園項目正在加快施工改造中,約完成總工程量的93%,預計1月中下旬完成改造。
大埠村舊村場改造:為傳統村落寫好現代故事添彩助力
大埠村位于赤坎區北橋街道,地理位置緊靠廣湛公路,離市區僅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為積極響應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號召,發掘盤活大埠村內現有閑置資源,北橋街道積極謀劃大埠濱湖水岸·藝術民宿項目,該項目占地面積約40畝,總投資3880萬元,計劃工期三年,建成后將提供60多間民宿。
項目以大埠村歷史文化與記憶作為設計線索,將歷史文化記憶保留并展現,融入現代創意理念,將古村改造為社交與藝術的商業聚集地,在延續古埠村落故事的同時,也成為互聯網、新媒體、設計、藝術創意活力等產業的迸發地。項目遵從人本理念,充分挖掘新時代都市人興趣熱點,從多維度對園區內各空間使用功能進行整合升級,如設計有集裝箱輕餐飲、輕極限運動、草坪營地、民宿小院、架空廊橋、瓦面景觀等主題,設立有親子教育、溪流植物等主題園區,讓游客充分感受到體驗升級。
項目分為三期建設。第一期工程投資約1180萬元,主要是建設接待中心、市集、露營營地、房車停車場、荷塘、民宿小院;第二期工程投資約1500萬元,主要是打造藝術村落、游客休閑點、臨街商業點,同時建設第二批民宿小院;第三期工程投資約1200萬元,著力完成剩余地塊的建設,打造觀鳥基地、楊桃院、竹院、田院、芭蕉院,同時建設特色觀海路。目前,第一期工程基本完工,第二、第三期工程正在加緊推進建設。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