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高層次人才城市招聘活動北京大學專場現場。
立冬的港城,熱情似火。2024年“湛江人才周”啟幕,一場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啟程。
亮點紛呈的人才活動、誠意滿滿的人才政策……“薈聚英才、‘湛’放未來——湛江人才周”于11月18日至11月24日開展系列招才引智活動,向廣大人才發出真心愛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的湛江強音,著力打造尊崇創業、禮敬人才、鼓勵創新的一流人才發展生態,努力做大湛江人才的能級量級,更好賦能湛江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湛江愛才,大手筆吸引人才,向來不含糊。特別是今年以來,湛江以開展人才工作提質年行動為牽引,以推進“百千萬工程”、賦能產業科技創新為主線,加快推動新時代人才強市建設,大力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統籌推進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優質人才“朋友圈”不斷擴大。
從一系列操作可見,這座城市正以“伯樂相馬”之誠意,助力更多“千里馬”逐夢湛江。
實施引才“數量倍增”行動
以更廣闊視野招賢納士
11月18日,“湛江人才周”以發布高層次人才“菁英托舉”招聘公告和開展海洋產業青年博士(博士后)交流會拉開序幕,啟動新一輪的招才引智活動。“千里馬”共聚湛江灣實驗室,圍繞“產學研深度融合 多元合作創藍海”主題,聚焦海洋產業上下游以及“產學研”協同發展,聚智聚力推動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湛江聚焦“產才融合”,引進重點產業急需人才,依托“校地攜手”,抓好博(碩)士專項招引,用“新質力量”推動湛江人才工作“煥新生長”。
圍繞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示范市,湛江以實施省“揚帆計劃”為契機,大力實施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人才引育三年行動,引育一批產業領軍人才、工程技術研發人才和產業技術工人,賦能藍色經濟突圍崛起。聚焦讓青年人才更有為,以實施“領航計劃”等項目為基礎,強化青年人才項目支持,儲備一批具有沖擊國家和省重點人才工程項目水平的創新人才和團隊。
同時,湛江不斷優化招才引智方式方法,實施高層次人才“菁英托舉”計劃,集中引進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充實到高校院所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積極對接“雙一流”高校,建立引才聯絡站,邀請優秀在校學生到湛江開展產業調研、參觀城市建設等活動。今年以來,相繼舉辦“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選手全省巡回宣講交流活動”、“國家高層次人才服務行——走進廣東湛江”等活動。啟動“向海‘湛’放 成就‘江’來”高層次人才城市招聘活動,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合作,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11所重點高校建立了招才引智機制。大力實施“三庫兩清單”人才招錄計劃,設置急需緊缺專業的選調生崗位、企事業單位崗位,招錄“雙一流”大學優秀應屆畢業生。
實施育才“能量提升”行動
以更精準定位定向培養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湛江市各級各部門始終把人才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推動人才工作緊緊嵌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改革創新,精心組織謀劃,層層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凝聚人才工作強大合力。
湛江堅持靶向發力、精準育才,圍繞事業發展所需,培育黨政人才;圍繞重點產業所需,培育青年人才、技能人才;圍繞基層治理所需,培育“頭雁”人才。
今年來,湛江大力實施干部人才培育“春耕”計劃,分批推薦優秀年輕干部到省直及粵港澳大灣區單位跟崗學習,選派優秀干部到對口幫扶、信訪維穩等一線掛職,將培訓課堂搬到“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綠美湛江生態建設等一線,加快打造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領導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
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湛江成立市級青年博士聯合會,傾力打造青年高層次人才的“蓄水池”、拔尖人才和專家后備梯隊的“孵化器”。實施青年科技人才創新項目,針對博士以上學歷或副高以上職稱的科研人員,遴選一批自由選題、自由探索的優秀科研項目,累計立項60個。全市有9家單位獲評2023年度國家、省科學技術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個、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個、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個、省科技成果推廣獎3個,獲獎數量位于全省前列。
在構建高水平現代化產業體系中,湛江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舉辦各類技能大賽15場,參加國家和省技能大賽獲得獎項17項,推動技工院校專業設置與用人單位和企業精準對接,搭建政企教合作平臺,創新辦學模式,完善實訓體系,努力培養更多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以技能“小切口”解決就業“大問題”、滿足民生“大需求”、促進產業“大發展”。
“國家高層次人才服務行——走進廣東湛江”活動現場。
實施聚才“容量擴充”行動
以更優質平臺積勢蓄能
在聚才上,湛江使出渾身解數,全力打造人才創新創業平臺、人才交流合作平臺和服務對接平臺,高標準建設國家高新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等平臺,布局創建一批產業研究院、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建設,以最好的空間、最好的政策、最優的服務廣納天下英才。
今年以來,湛江新增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6個、科技專家工作站2個、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新認定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多個。全省最大6萬方矩形柱穩桁架式養殖平臺恒燚1號投產運營。掛牌成立了湛江蠔產業技術研究院、硇洲族大黃魚研究院,組建了湛江海洋、現代農業、綠色化工三大產業創新中心。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及廣州與湛江對口協作優勢,湛江以廣州對口協作為契機,積極對接發達城市高端人才資源,布局建設“人才飛地”“科創飛地”,用好灣區人才、技術、資金、市場等要素。建設廣湛科技產業融合發展空間、白云·廉江產業協作創新中心等平臺載體,進一步發揮廣州的人才、技術、資本、產業和湛江的資源、空間、市場、要素成本等比較優勢,攜手深化產業合作、人才合作。
湛江持續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促進人才成長發展,舉辦“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論壇”“第十屆現代漁業論壇”“第三屆中國國際牡蠣產業高峰論壇暨湛江蠔與水產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等人才交流活動。全市累計開展各類型人才活動300多場次。
今年以來,湛江統籌推進青年人才、科技人才等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累計引進240名博士研究生、84名正高職稱人才、2839名副高職稱人才。當前,湛江新一輪招才引智行動陸續走進北京、上海、重慶、杭州、南京、武漢、成都、長沙、西安、蘭州、南寧等地,北上廣重點高校持續來湛實習實踐,清華、北大碩博畢業生紛紛投遞簡歷,意向奔赴湛江就業。
各類人才不斷涌入湛江,一場場人才與城市的“雙向奔赴”在這里持續上演。
截至目前,湛江已建成各級人才驛站96個,打造了覆蓋市縣鎮三級人才驛站體系。充分發揮市縣鎮三級人才驛站咨詢、服務、對接作用,持續積極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和人才服務,把人才驛站打造成區域人才集聚平臺。圍繞“十條產業鏈”、舉辦“百場人才活動”、服務“一千家企業”,深入開展“十鏈百場千企”活動,賦能重點產業及“百千萬工程”。
實施用才“力量聚合”行動
以更靈活方式激發活力
海納百川,引才聚智。放眼湛江大地,隨著一系列人才引育措施的落地見效,“近者悅、遠者來”的引才用才格局已然成勢。
在用才方面,湛江著重打破事權限制,校地聯手促科技創新合作;打破層級障礙,上下聯動促干部人才流向基層;打破行政壁壘,多方聯合促村干部作用發揮;打破區域界限,整合資源促專家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施展才華。
通過采取“揭榜掛帥”、技術難題競標等形式,引導駐湛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場開展“訂單式”研發,真正從源頭提升科技人才供給質量。邀請重點高校博士研究生實踐團圍繞產業發展、城市規劃等進行專題調研,組織高校學子回鄉實習實踐,積極投身家鄉建設。
湛江分期分批選派一批市縣機關年輕干部到鎮街班子任職,為廣大青年干部提供施展才華、錘煉本領的重要機會。推動萬名干部進村強堡壘,持續提升村級黨組織謀發展能力、壯大新型集體經濟、健全基層治理體系。
圍繞推進綠美湛江生態建設,湛江統籌農業院校、科研機構、職能部門等專業力量,推動專家力量下沉,建強鄉村綠化技術指導團隊,讓湛江大地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科技小院搭起“校企地”三方產學研融合平臺。湛江加快建設科技小院,推動人才“進田”、科技“落地”。目前已建成雷州海水珍珠、遂溪火龍果等科技小院4個,加快推進良姜、黃雞等一批科技小院申報工作。廣東海洋大學和廣東尊鼎珍珠有限公司聯合共建的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開展品種改良等科技攻關,推出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等新品種,入選2024年全國“科技小院典型工作案例”。
實施留才“質量優化”行動
以更高效服務涵養生態
環境是凝聚力,是吸引力,是競爭力。今年以來,湛江加快協同一體優化人才政策體系建設,落實人才強市建設20條,推動科技、教育、人社等市直部門以及各縣(市、區)委組織部門共同打造“1+N”政策體系,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助力“千里馬”馳騁于廣闊天地。
湛江從來都對人才高看一眼、厚愛三分,著眼“待遇留人”,健全多元化人才資金投入機制;著眼“感情留人”,完善人才評價服務體系;著眼“事業留人”,優化人才政策體系,實現“增人數”與“得人心”雙豐收。
留住人才關鍵是要留住人心。湛江致力打造全鏈條、系統化、高效能的人才評價和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人才卡信息化建設水平。同時,提供暖心配套服務,幫助解決好人才住房、子女入學、醫療保障、配偶就業等關系到人才切身利益的問題。在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假日,積極開展高層次人才茶話會、親子活動等人才交流服務活動;在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時間節點,市縣兩級領導走訪慰問各領域人才5260人次,聽取專家人才意見和建議,幫助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
湛江堅持人才引育并重、市縣銜接互補、行業平衡發展、人才松綁放權,推動人才政策動態發展,加快形成市縣上下聯動、協同發力的人才政策體系,并不斷完善激勵機制,在事業上給予人才足夠的成長和發展空間。
目前湛江正處于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疊加的黃金發展期,對于人才的渴求不言而喻。接下來,湛江將堅持“不唯地域引進人才”,持續營造城市人力資源服務生態圈,書寫城市與人才“雙向奔赴”的新篇章。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