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粵劇團的現代劇《回饋》的演出片段。 記者 李忠 攝
今晚(8月25日晚),吳川大型新編現代粵劇《回饋》將在湛江影劇院公演。這是繼2014年吳川粵劇團推出大型古裝歷史粵劇《南宋孤鴻》之后,又一部本土題材的新編大戲。
在國家和省市大力扶持戲劇發展的背景下,吳川積極響應湛江實施“精品戰略”工程的舉措,致力打造“粵劇之鄉”的文化品牌,通過政府搭臺舉辦粵劇文化藝術節,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粵劇事業的發展,以精品帶動粵劇事業的發展,探索出一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戲劇的新路子。
吳川粵劇團的現代劇《回饋》的演出片段。 記者 李忠 攝
粵劇節為戲劇搭臺
吳川是遠近聞名的粵劇之鄉,粵劇文化藝術氛圍濃厚,城鄉居民歷來有看粵劇的傳統和習慣。逢年過節、年例習俗、喜慶佳期,請粵劇唱大戲成為當地最常見最隆重的文化娛樂項目。尤其是春班定戲期間,廣東廣西的粵劇團和粵劇名家云集,大戲天天上演,粵劇文化氛圍蔚為大觀。
據統計,吳川有1529條自然村,近八成村莊組織演出,每年粵劇演出達5000場次,觀眾近1000萬人次。吳川,成為廣東廣西粵劇團體生存和發展的“根據地”和“主戰場”,是名副其實的演出“寶地”。
吳川市委市政府意識到:在戲劇發展前景看好的新時期,完全可以把“粵劇之鄉”這個招牌打造成吳川響當當的文化品牌。
2012年,吳川市政府和文化部門牽頭舉辦粵劇文化藝術節,每年一屆,得到了吳川各商會及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
雖然是一個地方辦的粵劇節,但吳川粵劇文化藝術節影響深遠,吸引著兩廣的上百個粵劇團前來赴“宴”。各方名伶薈萃吳川,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各劇團當家文武生、花旦一兩百余人同臺獻藝,數十個文藝團體參加粵劇曲藝表演。每晚上萬名觀眾圍觀,甚至連新加坡、香港、澳門的戲迷也專程到場觀看。
據統計,每屆藝術節都有60多個文藝團體與吳川城鄉訂戲2000多場,達成意向1000多場,戲金近千萬元。吳川粵劇文化藝術節的成功舉辦,不僅打響了“粵劇之鄉”的文化品牌,而且壯大了粵劇產業,繁榮了粵劇市場,為精品的出臺培育了土壤。
吳川粵劇團的現代劇《回饋》的演出片段。 記者 李忠 攝
民間資本“扶戲上臺”
吳川在舉辦粵劇文化節的同時,還積極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戲劇事業的發展。
吳川市文廣新局局長肖康玉說,吳川的老板人數多,不缺資金,缺的是能讓老板愿意出錢的項目。早年,吳川老板攜資金回家鄉大手筆高標準建設新農村,形成你追我趕的態勢,新農村建設集群式發展,成為全國仰止的“吳川模式”。近幾年,已經在新農村過上新農人生活的吳川人,更需要的是“精神食糧”。
對于愛看粵劇的吳川群眾而言,投資做他們喜歡看的粵劇,當然會受到歡迎,這也是老板們愿意做的事。
什么樣的粵劇才是吳川群眾喜歡看的戲呢?當然是貼近群眾,群眾看得懂的。從《南宋孤鴻》到《回饋》,都是挖掘本土題材創作的大戲。
2013年,吳川市本土業余作家黃龍光在對吳川歷史文化名人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反映吳川歷史題材的大型古裝粵劇劇本《南宋孤鴻》,該戲講述了吳川歷史人物易仕熊將軍夫婦在風雨飄搖的南宋晚期,悲壯的護國戰爭和凄美的愛情故事。針對吳川粵劇南派藝術的特點,戲中特別設計了“月牙刀”、“流星槌”、“打手橋”、“梅花樁”、“雙照鏡”、“爆蓮花”、“南派把子”等南派特技動作和“大戰”、“亂府”等粵劇南派傳統排場,較完整地保留了粵劇南派特色,受到了觀眾的歡迎。
為了把這部戲搬上舞臺,吳川市宣傳文化部門做了許多努力,多方聯系省市有關部門及吳川外出務工經商人士,終于得到吳川東莞商會會長易亞劍的大力支持,捐資120多萬,解決了該劇創作經費的難題。
2014年,《南宋孤鴻》成功搬上舞臺,先后應邀到新加坡、香港、澳門、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巡回演出,并參加了第十二屆廣東省藝術節的展演,受到了專家的好評。
2015年,吳川再次將創作的題材瞄準了吳川老板,創作了講述吳川老板回家鄉建設新農村的《回饋》這部現代粵劇,再次得到了吳川老板們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