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三:村道成“露天垃圾場”
2公里是什么概念?2公里村道處處散落著“垃圾小山丘”又是什么概念?在開發區龍潮村內2公里的村道上,綿延的“垃圾小山丘”占據了一半的村道,蔗渣、煤渣、淤泥……垃圾種類齊全,塑料袋色彩鮮亮,蒼蠅群舞,雞兒在垃圾堆中悠哉地啄食。陽光下,日積月累堆積起來的“垃圾小山丘”散發出酸臭味,路過的村民都捂著鼻子“快速”走過。
部門回應
“城中村的村道都不歸屬市政環衛清掃保潔,僅靠自己村里的清掃保潔隊伍進行清掃保潔,還有清運。”開發區城市綜合管理局負責人道,“開發區內每條城中村都有自己的清掃保潔隊伍,清掃保潔隊伍負責村道的垃圾清掃與清運。我們局對村內的清掃保潔負有監管與監督責任,通過日常的監管來確保城中村衛生環境整潔干凈。”
督察組
“秋冬季節,垃圾多還感覺不到什么;但夏天‘垃圾圍城’,問題就多了。”督查組成員掰著手指一一道來:夏天,垃圾多,經陽光暴曬,容易腐爛發生臭味,容易滋生細菌,不僅市容環境受影響,市民生活居住環境也會被破壞。所以,城中村垃圾的清掃保潔要及時,清運也要跟上。
現象四:衛生院“不衛生”
麻章區麻章鎮衛生院門前衛生已讓人“不敢恭維”:道路兩旁垃圾甚多,有些垃圾已被黑漆漆的水浸泡得“發黃”,蒼蠅蚊子低空飛舞。進入衛生院的庭院,地上凌亂散落著塑料袋、紙巾等生活垃圾,而門診部門口的走道上停滿了自行車、摩托車,行人都難以通行。在庭院某個角落茂密的樹叢間,成堆的生活垃圾堆放在樹下,還有建筑垃圾淤泥碎石等也來“湊熱鬧”,樹叢成了垃圾收集點。
部門回應:經費不足難保潔
“衛生院占地3000多平方米,日常保潔清掃沒有固定經費,只能依靠1個工人來進行日常清掃和保潔,再不然就得到節假日,全院的醫務人員一起來打掃除,每天的垃圾都會及時清運。”衛生院負責人解釋道,“我們經費都是自收自支的,根本請不到人來清掃庭院,更不用說是請保安來看護院內秩序了。”負責人指著過道上亂停亂放的車輛無奈地說,“我們試過搭車棚,劃定停放車輛區域來管理,但來就診的病人都不愿意把車停在院里,只喜歡停放在門診部門口,說門口有攝像頭監控,比較安全,所以,要管理非常困難!”
督查組:管理跟不上,清掃保潔差
“不是管不了,而是沒有用心管。如果衛生院的衛生都沒做好,又怎么能要求市民提高衛生意識呢?”督查組負責人惋惜地說。“衛生院每天都有許多病患,衛生工作尤為重要,清掃保潔一定要到位,否則,不僅會對影響衛生院環境,還會影響患者的康復。”如何才能把衛生院的環境整治好?負責人淡淡道來:要真正把衛生院的管理工作做好,一要在衛生院內設置一定的垃圾桶;二要劃定位置作為車輛停放處,把自行車、摩托車的亂停亂放管好,保障好庭院秩序;三要加強保潔清掃,對生活垃圾與醫藥垃圾要及時清掃清運;四要把門前“三包”責任負責好,切實把門前衛生清潔好,衛生院要真正“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