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湛江千村達人小紅書培訓活動進入收官日。短短兩天,本地達人收獲滿滿“干貨”。(9月19日《湛江日報》)
湛江千村達人小紅書培訓的落幕,不是一場新媒體技能教學的收尾,而是鄉村“熱搜”體質培育的正式開篇。
短短兩天時間,活動為湛江鄉村帶來了什么?在筆者看來,最大的改變不是某位新農人學會了小紅書的玩法,也不是某個果園找到了造爆款的思路,而應該是為湛江鄉村培育“熱搜”體質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所謂鄉村“熱搜”體質,從不是靠獵奇博眼球的偶然爆款,而是扎根本土、連接產業、兼具傳播力與轉化力的一種生態。這場培訓的核心智慧,正在于跳出“單次上熱搜”的短視思維,為湛江鄉村植入能持續“出圈”的長效基因。
培育鄉村“熱搜”體質,內核在本土敘事的覺醒。此前許多鄉村的傳播困境,在于手握文化與物產寶藏,卻陷入“千村一面”的表達僵局——要么照搬套路模板失去特色,要么固守傳統敘事難以破圈。培訓的關鍵突破,是教會達人“用本土視角講好本土故事”。其實大多數鄉土達人都知道要講本土故事,但那就難在,怎么講才能有流量,怎么講才能把流量變現?這次培訓就是緊緊圍繞這些痛點難點去突破。培訓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本土故事中亮點進行精準提煉,讓小紅書上的內容有了區別于其他地方的獨特辨識度,而辨識度正是“上熱搜”的基礎。當鄉村故事不再依賴外部大V的解讀,而是由懂鄉音、知鄉情的本土達人娓娓道來,“熱搜”體質也就能“自內而外”地發揮作用。
培育鄉村“熱搜”體質,關鍵在流量轉化的開竅。沒有產業承接的“熱搜”,只不過是轉瞬即逝的虛火。所以鄉村“熱搜”體質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能將關注度、瀏覽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錢景”。培訓始終緊扣“三農”需求,傳遞“手機變新農具、直播變新農活”的理念,本質是要扭轉大家對小紅書等新媒體的看法。報道中,烏塘鎮干部的一番話說得很對:“新媒體不僅是宣傳工具,更是銷售利器!”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大家都可以裝、都可以用,只要把這個工具用好,自己就能將紅橙、荔枝等農產品從“冰冷商品”轉化為“有故事的風物”,用鏡頭語言鏈接消費需求,讓屏幕上的“種草”直接變現為田間地頭的“增收”。這種“內容創作—流量吸引—產業變現”的閉環,正是“熱搜”體質的生命力所在。
培訓收官了,但湛江鄉村“熱搜”體質的修煉之路才剛剛起步。不光是參加培訓的百名本土達人,其實廣大鄉村的新農人,人人都可以學,人人都學得會。類似的活動要常態化開展,讓更多新農人參與進來。屆時,湛江的鄉村“熱搜”,將不再是偶爾的驚喜,而是常駐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