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霞山區愛國街道環湖社區針對轄區青少年精心組織開展了“與法同行,護航青春”主題普法宣傳活動,為轄區青少年帶來了一場生動且深刻的法治教育課。(據9月9日《湛江日報》)
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法治教育不僅關系個人成長軌跡,更是法治中國的筑基工程。法治教育不是“選修課”,而是青少年成長道路上的“必修課”。
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是單一主體的“獨角戲”,而是“社區、學校、家庭”聯動的“協奏曲”。充分利用家庭的“親子互動”、學校的“系統培育”、社區的“場景延伸”,唯有共同發力、同頻共振,才能織密法治教育的“防護網”。霞山區愛國街道環湖社區種典型的社區教育做法,值得借鑒和推廣。
曾經震驚一時的“馬加爵事件”,令人反思。家庭、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嚴重不足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如今,這個慘痛的事件雖然過去20多年,但留給我們的警示從未過時。
學校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普法要立足不止于“知法”,更在于“塑人”的理念,突破法律條文誦讀“單向灌輸”的模式,創新教學方法,讓法治教育的形式變得“靈動、鮮活”起來。學校可以采用典型案例剖析、模擬法庭、法律知識競賽、參觀法治教育基地等多種方式,通過沉浸式體驗強化學生的法治認知,比簡單說教更富有穿透力。此外,學校要注重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公平處理、合理化解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避免出現校園欺凌問題,為青少年提供保護權益的“安全盾”。
家庭是法治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要幫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法治“紐扣”。父母要主動跟孩子多探討熱點法律話題,比如結合新聞事件講解法律后果,幫助他們劃清“可為”與“不可為”的紅線,引導孩子用合法的方式解決問題,讓法治教育滲透到親子良性互動的細節中。
青少年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期待多元主體加入這場育人工程。法治教育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任務完結”,而是陪伴成長的“長期守護”;從來不是“社會、學校、家庭”考卷中的單項選題,而是“社會、學校、家庭”擰成“一股繩”,攜手共進,為青春織密健康成長的“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