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赤坎金沙灣觀海長廊南北悠閑小島的南島,新增了一處女性面部輪廓造型的藝術立柱,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來打卡觀賞。(8月28日《湛江日報》)
赤坎金沙灣新增的女性輪廓藝術立柱,以仰望“一灣兩岸”的靈動設計,為湛江海岸線增添了一抹人文亮色。這個好玩又有意思的雕塑,不僅成為市民游客爭相打卡的“心動新地標”,更彰顯了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深層價值。
城市藝術地標的核心意義,在于為建筑空間注入情感與記憶。金沙灣藝術立柱以女性面部輪廓呼應海灣曲線,給人以“戀上灣景吻住云邊”的美好想象,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思巧妙聯結。它打破了觀海長廊單純的功能性,讓市民在散步休憩時有了與城市互動的“窗口”,讓游客在欣賞海景時感受獨屬于港城的浪漫,這種“硬空間”與“軟文化”的融合,正是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精髓所在。
藝術地標更能成為“流浪密碼”。現在的年輕人打卡,早不只是拍張照就走了。大家會帶著話題來互動:有人對著立柱拍“同款”造型,配文“和湛江一起看更遠的海”;有人穿淺色長裙來拍剪影,說要“和親親共赴一場藍天之約”;還有人帶著家人來,讓小朋友來看看地標藏著的“吻上天際線”密碼。這種自發的創意互動,讓藝術地標變成了有溫度的社交媒介,帶來了一場人與城的雙向奔赴。其實年輕人愛的打卡,本質是在找和城市的情感聯結。以前逛金沙灣,可能只是“看海”;現在有了這根藝術柱,變成了“和湛江對話”。它就像一個溫柔的城市符號,讓游客能快速記住“哦,這是湛江的樣子”,讓市民多了個“這是我們的小驕傲”的理由。
作為金沙灣觀海長廊的新晉打卡點,藝術立柱自然形成人流聚集效應,這種吸引力不僅帶來打卡流量,更潛移默化地提升著區域文化品位。當雕塑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湛江符號”,其價值便會超越美學范疇,轉化為城市形象傳播的軟實力,成為講述“湛江故事”的生動載體。一道雕塑的線條、一個出片的角度、一片自然的光影,就把人與城市的情感聯結悄悄擰緊。就像你站在立柱前,看著它深情望海的姿態,忽然就懂了湛江人對這片海的偏愛。可以說,這些無聲的美學表達,讓區域文化品位在日常浸潤中慢慢提升,讓“濱海休閑”多了一層“藝術體驗”的厚度。
一個成功的城市藝術地標,是自然景觀的點睛之筆,是市民情感的寄托之所,更是城市文化的鮮活注腳。下次逛金沙灣,不妨特意為她停幾分鐘,和這個“懂浪漫”的藝術地標合張影吧,畢竟不是每座城市都有這樣的角落:能讓你的笑容,與城市的風景完成一次溫柔的“雙向奔赴”,這樣的“同框”,本就是值得珍藏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