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記者從湛江海關獲悉,今年1—7月,該關共簽發出口非洲原產地證書1018份,簽證金額2.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6.8%、91.9%,主要商品有水海產品、凍雞肉等。(據8月12日《湛江日報》)
原產地證書是商品的“身份名片”,是企業享受關稅優惠的關鍵憑證。對于湛江的企業而言,這份證書是敲開非洲市場大門的“金鑰匙”。報道中,湛江雙龍水產實現對非洲市場出口“零的突破”,正大食品開拓多個非洲新市場,背后都離不開原產地證書的助力。憑借它,企業的產品能以更低的成本進入非洲市場,價格優勢得以凸顯,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占先機,成功讓“湛品”鮮味擺上非洲人民的餐桌。可以說,這不僅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更激發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積極性和信心。
原產地證書也是推動湛江產業升級的重要動力。要獲得這張證書,產品必須滿足嚴格的原產地標準,這從側面倒逼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以湛江雙龍水產的羅非魚為例,從原料的嚴格篩選,到取片、去皮、清洗等加工工序的標準化操作,再到真空包裝、冷鏈運輸等環節的精心管理,每一步都體現企業對品質的執著追求。這種對品質的堅守和提升,不僅有助于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贏得良好口碑,也推動整個產業向高端化、標準化方向發展。當企業為了獲得證書而主動提升產品質量時,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悄無聲息的產業升級。
進一步來看,原產地證書的簽發量增長,反映出湛江外貿發展的良好態勢,也是地方產業優勢與國際市場需求有效對接的成果。湛江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和農業資源,具備對外發展的堅實基礎和資源優勢。而通過原產地證書,這些產業優勢得以轉化為出口優勢,進一步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這也為湛江其他產業“走出去”提供寶貴經驗和啟示,激勵更多企業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參與全球貿易競爭。
原產地證書為湛江企業打開了外貿大門,但要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還得靠自身硬功。產品創新不能停,像羅非魚加工可延伸出即食、調味等多元品類,跳出同質化競爭;品牌建設得跟上,給“湛品”打上諸如“新鮮”“安全”的標簽,讓非洲消費者記住湛江味道、湛江故事;渠道深耕要下細功夫,不只是把貨賣出去,更要聯合當地經銷商做市場調研,根據口味偏好調整產品,甚至建立長期供應鏈。唯有內外兼修,才能讓小證書撬動的商機,變成更多實實在在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