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維修保養換下的廢機油,因其含有毒致癌物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這些“環境殺手”一旦處置不當,將嚴重威脅水土安全和公眾健康。
如何堵住汽修行業這一隱秘的污染漏洞?遂溪縣人民檢察院通過公益訴訟檢察精準發力,推動多部門協同治理,為廢機油找到了安全的“綠色歸宿”。
數據賦能,精準鎖定監管漏洞
為實現精準監督,該院借助“機動車維修廢機油整治公益訴訟法律監督模型”,調取并交叉比對了市場監督管理局、生態環境局、交通運輸局等部門的海量數據,精準定位廢機油監管鏈條上的薄弱環節。
經檢察官實地走訪勘察,發現轄區內部分汽車維修店存在突出問題,如危險廢物貯存場所不規范、未設置識別標志、未按要求申報備案,甚至將廢機油非法交由無資質的個人或單位處置等,這些行為不僅違反法規,更對生態環境和群眾健康構成潛在威脅,侵害社會公共利益。
檢察建議,凝聚高效治理合力
針對排查出的問題,該院精準制發訴前檢察建議,直擊監管短板,迅速凝聚起多部門協同治理的強大合力:
生態環境局迅速行動,出臺《遂溪縣機動車維修行業危險廢物專項整治行動方案》,成立專項整治工作小組,組織召開全縣專項整治工作會議,詳細解讀《遂溪縣機動車維修行業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工作指南》,還“曬出”合規處置廢機油單位名錄,為企業提供“綠色通道”。
交通運輸局線上線下同步發力,線上通過網絡短信平臺向汽修企業發送短信提醒備案;線下安排專人上門“送法送策”,發出責令整改通知書64份。
鎮(街)落實屬地責任,深入排查,協助指導轄區汽修店規范廢機油分類、貯存、處置的全流程,壓實“最后一公里責任”。
實效落地,見證“綠色變革”
在職能部門的嚴格監管和督促下,涉案汽修店已全部完成整改,規范設置了貯存場所與標識,和有資質企業簽訂處置合同并建立危廢管理臺賬,嚴格執行轉移聯單制度。同時,新增66家企業在廣東省固體廢物監管平臺完成申報登記,新增30家企業在交通運輸局備案。對于3家未完成手續的企業,已依法啟動立案查處程序。
如今,廢機油正從隨意處置的“環境負擔”,轉變為全程可追溯的“規范資源”。這場公益訴訟監督,詮釋了檢察公益訴訟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價值。它精準調動行政監管資源,推動多部門高效協同,共同修復管理漏洞,將法律監督效能轉化為守護綠水青山、保障群眾健康的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