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鏡頭改造眼底相機、讓中國針灸新療法首入加納、首例子宮輸卵管造影術……百日間,由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選派的第14批援加納中國醫療隊,在中加友好醫院創下多個“首次”。從南海之濱到西非海岸,跨越山海的情誼在救死扶傷中愈發深厚。
腹腔鏡外科技能培訓。 受訪者供圖
“在加納的每一個日夜,深切感受到當地人民對中國醫生的信任和需要,我們都在見證生命的力量與友誼的生長。”醫療隊隊長楊永光道出了隊員們百日工作的初心。自今年3月15日抵達非洲加納阿克拉,這支隊伍克服環境、語言與文化差異等多重挑戰,不僅用精湛的醫術填補當地多項技術空白,以實際行動踐行“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醫療隊精神,更為中加衛生健康合作與民間友誼注入新活力。
技術創新 填補空白
醫療隊在履職的百日里,隊員們用一把手術刀、一根針灸針、一套創新方案,取得了顯著臨床成果。醫療隊累計接診門診患者超1500人次,主刀或指導完成各類手術及操作230余例,參與危重患者搶救35例,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與時間賽跑的硬仗。
尤為突出的是,面對加納的艱苦條件,醫療隊另辟蹊徑,憑借改良后的技術及現有資源,創造性地完成了多項診療工作。隊長、普外科專家楊永光成功開展超聲引導下腹腔膿腫置管引流術;影像科醫生江華堂完成該院首例子宮輸卵管造影術;中醫科郝林端將“紅爐撥筋罐療法”首次引入加納,填補當地技術空白。“沒有專業設備?我有好方法。”眼科梁德茂創新利用手機鏡頭搭配裂隙燈顯微鏡、前置鏡,自制“眼底照相系統”,采集患者資料,解決臨床難題。
針對復雜病例,醫療隊創新引入MDT(多學科會診)制度,聯動國內專家遠程研判,讓加納患者無需遠行即可獲得跨國診療方案;中西醫協同模式則讓外科術后患者通過針灸加速康復,成為當地醫患口口相傳的“中國智慧”。
24小時應急響應機制多次在危急時刻挽救患者生命。“無論深夜或節假日何時呼叫,醫療隊員總會第一時間出現。”急診室護士的這句話,道出了當地醫護的共同感受。
授漁育才 搭建平臺
深知提升當地醫療“造血”能力是關鍵,醫療隊將技術傳授置于核心。手術臺旁,他們邊操作邊講解要領;病例討論會上,他們多維度詳細分析重點難點;日常查房中,他們細細觀察和詢問交流。醫療隊員們毫無保留地進行“手把手”教學,向加納同行傳授經驗、技巧和規范。加納醫生感慨:“這是比技術更珍貴的信任。”
在2025年度首次腹腔鏡外科微創技術培訓班上,醫療隊系統講授了器械使用、打結縫合等內容。在眼科、中醫科等科室,隊員們還與當地年輕醫生結成“師徒對子”,進行重點培養,旨在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技術力量。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醫療隊深度參與推動建立了5月12日成立的“中加醫學與學術交流委員會”以及6月27日成立的“西非傳統醫學合作與交流中心”兩個重要區域性平臺。這兩個由醫療隊聯合加納衛生部門、西非健康共同體等多方共同建立的平臺,標志著西非傳統醫學領域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開啟了區域性協同發展的新篇章。
健康護航 關懷延伸
醫療隊的服務半徑遠不止于醫院,更延伸到社區和偏遠地區。隊員們走進深能安所固電力(加納)有限公司,開展“健康護航”共建活動,為員工舉辦急救知識講座,提升員工急救技能與健康意識。此外,醫療隊還聯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加納辦事處代表,前往首都一家孤兒院,為60余名艾滋病病毒孤兒舉行大型義診,捐贈物資并建立健康檔案,成功為篩查出的兩名臍疝患兒聯系免費手術治療機會。
醫療隊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向中加友好醫院捐贈了一批急需的醫療設備和用品,中國駐加納大使童德發和加納衛生部長夸貝納·阿坎多共同見證捐贈儀式。這些跨越國界的善意,讓“中國溫度”融入加納的街頭巷尾。
文化交融 友誼花開
醫療隊不僅是健康的守護者,更是中加友誼的使者。診療之外,隊員們積極學習阿肯語問候,尊重當地文化習俗。婦產科專家朱亞飛博士深入探究阿丁克拉符號文化內涵,運用敘事醫學方法與加納同事和民眾建立深厚情誼。醫療隊參與孔子學院舉辦的國際中文日活動,與當地學生聊中醫、話家常,讓“中國故事”有了更生動的注腳。
隊員們嚴謹的工作作風、謙和友善的態度以及高超的醫療水平,贏得了加納政府、國際組織合作伙伴、媒體和民眾的廣泛贊譽,有力提升了中國醫療隊乃至中國的國家形象。正如隊長楊永光所說:“我們帶來的不僅是技術,更是一份跨越山海的信任。”
從守護臨床一線的生命之光,到為孤兒院送去希望的溫暖;從填補當地技術空白,到搭建起區域醫學合作的嶄新橋梁;從“手把手”傳授技藝,到以真誠贏得民心……第14批援加納中國醫療隊用百日的仁心仁術,在非洲大地上生動詮釋著中國醫療隊精神,為中加友誼的常青樹增添了新的年輪。他們的新征程,正向著深化合作、共促健康的目標堅定邁進。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