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開始,嶺南師范學院17名學生組成“青衿志”突擊隊,走進雷州石狗非遺傳承工作室開展三下鄉活動。(據7月11日《湛江日報》)
雷州石狗蹲守鄉野千百年,如今借著網線“跑”進了年輕人的屏幕里。嶺南師范學院“青衿志”突擊隊打造的“云端石狗”矩陣,不是簡單把老物件搬上網,而是給傳統文化裝上了“青春引擎”,讓沉睡的石狗真正“潮”了起來。
潮在傳播接地氣。過去講非遺,總繞不開晦澀的術語、刻板的解說,石狗文化藏在村落祠堂里,隔著距離也隔著理解的門檻。這群年輕人卻懂“網感”——直播里不端架子,把石狗的神話傳說編成小故事,將雕刻技藝拆解成“看細節”的趣味知識點。觀眾停留7分鐘、互動率70%的數字背后,是“文化講解+趣味解說”的巧思,讓千年石狗從“高冷文物”變成了能聊天、能互動的“老朋友”。
潮在創新有底氣。他們沒把石狗當死標本,而是挖出“千形萬象”的造型密碼做文章:和雷劇角色跨界聯動,讓石狗“演”起地方戲;用琺瑯工藝、鏤空設計做文創,既留著雷州半島的粗獷古韻,又帶著年輕人喜歡的精致巧思。這些創新不是瞎折騰,是踩著傳統的根脈跳舞,讓石狗從石頭里“活”出來,變成能揣在兜里、擺在桌上的潮流符號。
潮在價值能落地。石狗不只是文化符號,更是鄉村的“富礦”。隊員們扎進雷州鄉村,不是拍幾張照片就走,而是琢磨著怎么讓石狗文化接“地氣”——游客來了能看什么、買什么、體驗什么。當評論區刷起“想去雷州研學”,當石狗表情包成了新社交語言,傳統文化就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而是能帶動鄉村文旅、讓老鄉們受益的“活資產”。
有人擔心“觸網”會讓傳統變味,但“云端石狗”的實踐證明:潮起來的傳統,才更有生命力。守住文化的魂,找對年輕的味,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就能在數字時代跑出加速度,既扎得深根,又開得出新花。這股潮勁兒,正是非遺傳承最該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