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垃圾遍地、道路難走,現在出門見綠、步步是景,住著打心底里舒服!”近日,談起村里人居環境的變化,廉江市塘蓬鎮老屋村村民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不僅是廉江市干群同心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的生動縮影,更映照出“百千萬工程”實施三年來的豐碩成果。
廉江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社會力量專班錨定“三年初見成效”目標,以“發動社會力量、凝聚共治合力”為核心,持續擦亮城鄉環境底色。如今城鄉面貌的華麗轉變與“百千萬工程”階段性成果交相輝映,群眾在共建共享中真切觸摸發展溫度。
“1+N”治理體系 讓社會力量“動起來”
廉江市社會力量專班負責人表示,專班通過政策引導、典型示范、志愿服務等方式發動群眾,統籌聯動開展N項專項行動,構建起“黨委統籌、專班搭臺、部門協同、鎮村聚力、群眾響應”的閉環治理機制。
廉江推動建立市-鎮-村三級聯動網絡,市級專班統籌協調,鎮級設“一線聯絡站”,村級建“共治議事點”,讓社會力量有渠道參與、能便捷融入。良垌鎮創新實施“黨委引領、干部服務、村民自治、鄉賢助力、家校協同”的五方共治格局。全鎮250名干部編入54支黨員先鋒隊,聯動鄉賢捐建助力、家校宣傳引導、村民動手參與,僅一個月就在6個典型村發動1000余名群眾拆除危舊房20棟、清理垃圾820噸,掀起“典型村帶動、全域村跟進”的共治熱潮。
羅州街道創新推行“3434”掛點包村工作機制,組織干部組建攻堅隊,集中整治居民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問題,清理垃圾亂堆亂放點位。將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引導居民從“被動治理”向“主動維護”轉變。
城北街道聚焦“垃圾、污水、風貌”等核心問題,構建“政府引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共治格局。安鋪鎮組織黨員先鋒隊與退休老干部“銀發力量”協同發力,用方言生動解讀政策利好、闡釋環境整治的重要性,提升群眾認可度和參與度。
多元共治激活力 讓社會力量“干起來”
青平鎮廣泛發動群眾力量,組織群眾投工投勞1302人次、籌資清理積存垃圾與雜草,拆除廢棄危房。完成農房外立面改造、種植苗木1561株,實現“四旁五邊”綠化全覆蓋,推動10個自然村實現生活污水全治理、垃圾收運體系高效運轉,入選2024年《湛江強農信息》典型案例。
政府搭臺、企業參與、群眾受益。吉水鎮依托音樂小鎮特色資源,撬動專項債券資金,推進烏坭壩村委會村內道路硬底化工程。借助2024年廣州市級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資金200萬元支持,補齊美麗庭院、污水處理等項目資金缺口。
良垌鎮象路村堅持產業發展與環境整治深度融合,引入專業農業公司和農創優品種養專業合作社,打造“一葉多果”的農業產業格局。種植大戶投資清理村內荒地,利用撂荒地,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帶動群眾增收。
機制創新固長效 讓社會力量“留下來”
“整治不是一陣風,必須讓社會力量參與有勁頭、能持久。”社會力量專班著力構建長效機制,讓共治共享從“一時熱潮”變為“常態風景”。
長山鎮創新推行“積分制+志愿服務”模式,將群眾參與垃圾清運、庭院美化等整治行動量化為積分,累計的積分可兌換洗衣粉、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用品。這種正向激勵有效提升了群眾參與度,僅第二季度就有690余人次參與村內各類志愿服務。
鎮村完善管護體系,讓整治成果守得住。青平鎮建立“村莊保潔+公廁管護+污水處理設施運維”三位一體機制,374個垃圾收集點實現專人負責、日產日清。污水處理設施統一外包第三方運維,確保運行穩定,并通過“門前三包”制度與“最美庭院”評選活動,有效引導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持續筑牢治理成果。
制定完善村規民約,細化環境整治責任,村民從“要我整治”向“我要整治”轉變。塘蓬鎮老屋村修訂完善《老屋村村規民約》,將“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的“門前三包”責任制寫入條款,村民簽字認可;良垌鎮南朗村設立“全民保潔日”,每月固定時間,干部、黨員、群眾一同清掃,“自己的村子自己管” 的氛圍日益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