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藍天白云映碧海,走進“熱辣滾燙”的中國海油湛江分公司烏石終端,一座座數萬立方米的原油儲罐與披著“防風衣”的球狀LPG/LNG儲罐,還有復雜的壓縮機廠房、中控樓、采出水處理站、變配電所、雨水池以及連接各個罐區的工藝管廊,幾乎找不到一塊空閑的空間,仿佛走進了放大的精密儀器“電路”間。
2024年7月1日,我國海上首個全方位綠色設計油田——烏石23-5油田群宣布投產,首次將油氣從兩千米的海底地下引上廣東雷州半島。時隔一年,如今,烏石23-5油田群開發井產量超過預期,已實現累計原油外輸超百萬方,并成為中國海上油氣田綠色開發的新樣板,為我國能源行業向低碳化、綠色化轉型提供了重要實踐示范。烏石油田項目在45年的風雨歷程中生根開花、薪火相傳,凝結成了“磐石”“穿石”“辟徑”“同舟”“決勝”的烏石力量,讓南海西部石油人獲得了一種傳承歷史、指導當下、影響未來的精神食糧。
四十五年勘探挖出“聚寶盆”
走進烏石終端廠,中國海油湛江分公司烏石終端總監葉敬紅指著中控屏幕上跳動的產能數據,感慨道:“這塊海域藏著‘寶藏’,但我們花了四十五年才真正把它‘挖’出來。”
翻開烏石23-5油田群的勘探開發的故事,堪稱一部攻堅克難的史詩。上世紀70年代,我國在北部灣盆地烏石凹陷發現油氣線索,但斷塊復雜、低孔低滲的地質條件,讓這片海域一度被外方評估為 “開發價值低下的貧瘠地”。“45年勘探、10年開發論證,光是鉆完井方案就優化了30余輪次、2000余井次。”葉敬紅說,地質團隊通過砂體展布預測技術與低滲儲層產能釋放技術,終于為儲量動用找到最優解。
2023年,烏石精益開發青年突擊隊在隊長張萬棟的帶領下,集結有限湛江工程技術作業中心、南海西部石油研究院等多單位精英,掀起 “增儲上產”風暴。“黨員先鋒隊就是‘排頭兵’。”張萬棟回憶,項目組以黨建為引領組建6支黨建聯合體攻堅隊,開展“大干200天”“決戰100天”“決勝50天”系列活動,將參建各方擰成一股繩。
通過“地質-工程-生產”一體化模式和“邊施工邊調試邊整改”的三邊工作法,項目大幅壓縮機械完工時間;創新采用預鉆井與工程海上雙線作業新模式。最終,項目提前100天開鉆,鉆完井效率提升28%,較計劃多投產10口井,“搶出”原油產量數萬噸。葉敬紅說,如今的烏石油田,已從 “貧瘠地”變成年產超百萬噸的“聚寶盆”。
從“入海”到“護海”的綠色基因
站在烏石終端的平臺上,葉敬紅指向遠處的海面:“我們要的不是‘向海要油’,而是‘與海共生’。”作為我國海上首個全方位綠色設計油田,烏石油田將“氣不上天、水不外排、油不入海”貫穿全流程。
生產水“零排放”的閉環實踐是最亮眼的成果之一。在生產水處理站,記者看到采出的含油污水正通過四級處理工藝層層凈化:先經重力沉降分離大顆粒雜質,再通過氣浮選除油,最后經精細過濾達到A2級注水標準。“處理后的生產水全部回注海底地層,既補充地層能量,又杜絕海洋污染。” 葉敬紅介紹,這是北部灣首個實現生產水全流程零排放的油田。
“六站合一”的集約智慧則讓綠色開發更高效。在僅300畝的終端廠區內,原油處理站、LNG站、LPG站、生產水站、變電站、5G基站緊湊布局,功能銜接無縫。“傳統模式下六站分散建設需占地600畝以上,我們通過空間共享和流程協同,節約用地40%以上。”葉敬紅說,伴生天然氣直接輸送至LNG/LPG站,經脫酸、脫水后轉化為清潔能源外輸,每年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超43萬噸。
為守護周邊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油田創新采用 “陸對海”定向鉆技術,將2000米海纜及配套海管從海底隧道穿過,避免海底開挖對海草床的破壞。同時,部署24小時溢油監測系統、無人機巡線和固定式圍油欄,環保船可在半小時內響應突發溢油。油田與周邊漁業資源的和諧共生,正是綠色發展的最好證明。
從“引進來”到“自主造”的高效密碼
“這套一體化天然氣處理系統,是我們綠色高效的秘訣。”在LNG儲罐區,葉敬紅撫摸著冰冷的罐體介紹,該系統整合了脫酸、脫水、輕烴回收等功能,能將伴生天然氣全量轉化為LNG和LPG,且核心設備100%國產化,這套系統僅用3天就完成調試,產出的LNG純度達99.9%,并于2024年11月完成首次外輸。
國產化技術的突破不止于此。外輸軟管是連接單點與油輪的 “生命線”,過去依賴進口,不僅價格高昂,供貨周期也長。烏石油田建設項目團隊聯合國內企業攻關,通過材料創新和結構優化,研制出性能相當的國產軟管,真正實現了降本增效。“還有單點滑環,從控制系統到密封組件全是‘中國造’,轉動精度達0.1毫米,確保原油外輸萬無一失。”葉敬紅說。
岸電替代自發電則實現了能效與環保的雙贏。傳統海上平臺靠燃燒油氣發電,能耗高、污染大。烏石油田引入南方電網兩條35千伏線路,通過海纜為平臺供電,每年可減少標準煤消耗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4萬噸,相當于5800公頃森林的固碳量。“現在平臺上聽不到發電機噪音,員工們說睡得更香了。”葉敬紅打趣道。
智能化運營進一步提效。海上無人平臺通過5G基站實現遠程監控,鉆完井數據實時傳輸至中控室,單井運維成本降低30%。“以前30人管10口井,現在10人管43口井,效率翻了三倍。” 葉敬紅說,這些創新讓烏石油田成為我國海上油田高效開發的標桿。
從“樣板”到“標桿”的未來藍圖
累計原油外輸超百萬噸只是起點。葉敬紅透露,油田正規劃兩大升級方向:一是推進“岸碳入海”,將捕集的二氧化碳注入海底咸水層封存,同時驅油提高采收率;二是建設漁光互補和海上風電項目,構建“岸電 + 風電 + 光伏”的清潔能源矩陣。
“烏石的意義,不僅是產出多少油,更在于探索出一條能源與生態協同發展的新路。”葉敬紅望向烈日下忙碌的工人,“從45年勘探到提前100天投產,從‘零排放’到‘國產化’,海油人用實際行動證明:綠色與高效,從來不是選擇題。”
如今,這座矗立在北部灣的 “綠色油田”,正以每年超百萬噸的原油產量和持續創新的技術成果,為我國能源行業低碳轉型寫下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