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孩子們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價值,激發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近日,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與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共同舉辦了“裳儀昭古,制扇留馨——中華傳統文化宣傳活動”,通過實踐與互動,培養孩子們的文化傳承意識,踐行傳統文化精神。
學習行禮。
古代禮儀新體驗
活動一開始,為了讓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主持人邀請3名穿著漢服的表演者上臺,在古典歌曲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接著,主持人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向同學們講解了禮儀的起源,讓大家通過熟知的《孔融讓梨》故事,理解禮儀的重要性。
通過這個環節的學習,同學們明白到:有的禮儀是從吃飯、談話這些日常小事演變的;有的禮儀是從活動中傳下來的;有的禮儀是從互相打招呼開始的。漸漸地,就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種規矩。
古人的禮節也分很多種,有拱手禮、作揖禮、叉手禮、萬福禮、鞠躬禮等。主持人分別對每一種禮節的起源、角色、場合、動作要點都作了解說,并讓志愿者上臺作示范,讓同學們跟著學習行禮。這種身體力行的學習方式,加深了同學們的記憶。
手工繪制團扇。
穿越千年的習俗
古代沒有電,自然也沒有風扇、空調這些降溫工具,古人最常用的就是扇子,幾乎是隨身攜帶。因此,團扇對于古人是一種很重要的物品,有人還在扇子上作畫題詩,作為禮物互相贈予。至今,團扇制作技藝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寓意和藝術價值。
香囊的制作歷史悠久,在傳統文化中,香囊有著驅蚊蟲辟邪穢的作用。在節日佩戴香囊,還能祈求平安和健康。在有情人之間,還作為一種定情信物。香囊既有裝飾、彰顯身份,又有驅疫祈福的作用。
為了讓大家知道團扇和香囊的制作方法,主持人先播放制作視頻給大家觀看,并通過問答的形式,讓同學們對制作細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制作香囊。
巧手繪團扇 香囊藏心意
最后進入DIY手工制作團扇和香囊環節。志愿者先把團扇發給同學們,讓大家用水彩筆在扇面上畫上喜歡的圖案。
只見有的同學畫上可愛的動物,有的畫靈動的卡通形象,也有的畫典雅的風景圖,還可以在畫面上寫字。最后給圖案上色,精美的團扇就做好了。
在制作香囊時,志愿者先把布袋發給同學們,再把各種香料分到各張桌子上,剎那間,整個教室都散發出了香草的味道。“哇,好香啊!”同學們紛紛驚喜地叫道。
同學們打開布袋,將艾草、薄荷等香料裝入袋中,裝得滿滿當當的,直到再也塞不下了,最后扎緊袋口,香囊就做好了。把香囊放在鼻子前一聞,香氣撲鼻,提神醒腦。
市九小四年級的梁順喜同學平時很喜歡畫畫,這次團扇上的畫作是他根據想像創作的。他表示:“夏天炎熱,出門時沒有風扇和空調,我就可以帶上團扇扇風。香囊拿回家掛在床頭,這樣睡覺時就能聞到香香的味道。”
市二十七小四年級李東娟同學在團扇上的畫作栩栩如生,她表示:“我很喜歡畫畫,以前上過美術培訓班,要把團扇拿去讓伙伴們欣賞,香囊拿回家放衣柜里,這樣衣服就會帶著香味啦。”
展示勞動成果。
活動現場歡聲笑語不斷,既有親子共同完成手工制作的溫馨,也有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的和諧一幕。在活動尾聲,同學們一起手持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一手持團扇,一手提香囊,為這個夏日增添了一份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