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陽光灑在吳川市淺水鎮楊梅村委會覃村烏石坡的丘陵上,54畝檳榔樹在微風中舒展著翠綠的葉片,疏密有致的行列間,約8000株“矮腳種”檳榔樹正茁壯成長。這片曾經因貧瘠而被村民棄耕的撂荒地,如今通過特色農業項目的引入煥發生機,成為當地盤活閑置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本。
據悉,目前淺水鎮檳榔種植面積已達1300畝,特色種植正激活淺水鎮丘陵經濟“新動能”。
丘陵披綠裝 撂荒地大種檳榔
站在覃村烏石坡的高處俯瞰,起伏的丘陵地披上了“綠裝”,整齊排列的檳榔樹苗已長至1米多高,工人們正穿梭其間進行管護。“這些檳榔樹苗是去年4月種下的,共54畝、約8000株,現在長勢良好。”檳榔種植項目負責人李敏介紹,2024年,檳榔種植項目作為淺水鎮的招商項目落地。種苗從海南引進,每株成本10多元,屬“矮腳種”,具有三年掛果的優勢。
淺水鎮檳榔樹正茁壯成長。
李敏說,預計2027-2028年,這些檳榔樹將迎來首次豐收,第一年掛果每株約15千克,按當前36元一千克的價格計算,每株產值可達54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看著這些檳榔樹一天天長大,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茁壯成長,心里特別踏實,也充滿了希望。”李敏笑著說。
撂荒地變身“檳榔綠洲”。
作為典型的丘陵地帶,覃村因地形起伏、土壤貧瘠,傳統農作物難以規模化種植,大量土地逐漸被撂荒。2024年,淺水鎮政府瞄準這一閑置資源,通過招商引進海南優質“矮腳種”檳榔種苗,將54畝荒坡改造成檳榔種植基地。檳榔對土壤和地形適應性強,且市場前景廣闊,將其引入既能充分利用閑置土地資源,又能為村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如今,隨著檳榔種植項目的推進,覃村烏石坡曾經荒蕪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一排排檳榔樹茁壯成長,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盤活閑置地 打造產業新引擎
“目前淺水全鎮共種植檳榔約1300畝,而且都是最近兩年發展起來的。淺水鎮作為農業大鎮,一直致力于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高效盤活閑置地,幫助村民就業增收,實現土地質量的提升。”淺水鎮副鎮長柯洪對記者說。
據悉,檳榔是中國十大“南藥”之一,我國以檳榔入藥的中藥有200多種,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含檳榔的中成藥有51個。檳榔果主要含有生物堿、黃酮、鞣質、脂肪酸、萜類和甾體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殺蟲、消積、行氣、利水、化痰、療瘧等功效,位居中國四大南藥之首,其他三種分別為益智仁、砂仁、巴戟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檳榔可以“治瀉痢后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
淺水鎮種植的“矮腳種”檳榔樹。
在推進檳榔種植過程中,淺水鎮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協調各方資源。一方面,通過政策引導和宣傳動員,鼓勵村民將撂荒地流轉出來,統一規劃種植;另一方面,與企業合作,引進專業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同時,政府還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積極完善灌溉、道路等配套設施,為檳榔種植創造良好條件。
檳榔種植項目的實施讓閑置土地煥發生機,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村民們將土地流轉出去,每年可以獲得穩定的租金收入;同時,檳榔種植基地還為他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除草、施肥、澆水等工作讓村民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既增加了收入,又能照顧家庭。
“淺水鎮將以檳榔種植為示范,探索更多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產業,引導村民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通過產業發展,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柯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