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廣東省省級重要濕地名錄發布,湛江以11處濕地——其中10處是縣市區的紅樹林——登頂,折射出粵西生態治理的深層變革。這片占據全省三分之一紅樹林面積的“綠色版圖”,正以獨特的生態智慧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南粵樣本。
首先,紅樹林的“湛江現象”背后是系統治理的長期深耕。眾所周知,近十年來,湛江的紅樹林生態優勢得到了長足發展。湛江通過立法先行(《湛江紅樹林濕地保護條例》)、科學修復(累計投入超12億元實施退塘還濕)、社區共管(建立32個基層管護站)等組合拳,構建起“立法+科技+民生”的立體保護網絡。特別是徐聞南山、雷州灣等重點區域,通過“自然恢復+適度人工干預”模式,使退化濕地生態功能提升率達78%,為國際濱海濕地修復提供了中國方案。
其次,生態紅利釋放的“湛江路徑”極具示范價值。湛江的實踐打破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的迷思。以麻章湖光紅樹林為例,通過“濕地+文旅”模式,周邊社區年均增收超4000萬元,帶動了2.3萬人就業;雷州灣濕地碳匯項目首期交易額突破5000萬元,實現生態價值市場化轉化。這種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的模式,亦為同類型經濟特區探索綠色GDP核算提供了可復制經驗。更值得關注的是,湛江建立的“林長制+民間巡護隊+科研監測網”三級管護體系,使濕地保護社會參與度提升至89%,真正實現了生態治理共同體建設。
再者,面向未來的挑戰與機遇并存。盡管湛江在濕地保護領域已領跑全省,但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威脅(年均上升3.2毫米)、外來物種入侵(互花米草擴散速度加快15%)等新挑戰,亟需加強氣候適應性治理和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建設。同時,如何平衡好11處省級重要濕地的功能定位差異(如東海島側重科研,調風紅樹林側重生態教育),避免同質化管理,也考驗著精細化治理水平。
此次濕地名錄發布不僅是對湛江生態家底的官方認證,更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詮釋。當“海洋綠肺”紅樹林用自己的呼吸與城市發展的脈搏共振,本地生態文明的“藍色樂章”已然響遏行云。這種生態優先的執政擔當,也為全球濱海濕地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