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8 日,在徐聞縣下洋鎮雙溝村洲智東風螺養殖場,養殖戶黃國智與工人們正在將養殖池的花螺撈進籮筐里,然后用分揀機分級裝箱打包,裝上冷鏈車運往福州、廈門等地銷售。他指著冷鏈車上的花螺說:“這批東風螺趕上市場旺季,每斤能賣到 56 元,一個小池子就能進賬 2 萬多元……”
在下洋鎮雙溝村,誰能想到,這個曾因沙質土壤無法耕種的海邊小漁村,如今這小小花螺,卻成為村里的大產業,村民竟靠小花螺開辟了一條致富新路。雙溝村養殖小花螺,為沿海沙地鄉村轉型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本。
徐聞縣下洋鎮雙溝村養殖戶收獲花螺分揀分級裝箱運往外地銷售。
沙灘開辟“試驗田”嘗試養花螺
花螺又稱“東風螺”“南風螺”,肉質鮮美、爽脆可口,是市場上暢銷的優質貝類,是頗有開發前景的海產養殖良種之一。
下洋鎮雙溝村是一條臨海的小漁村,土地為沙質不適宜耕種。11年前,下洋鎮雙溝村村黨支部書記黃國智從海南帶回了 600斤螺卵孵化東風螺苗,試圖在這片沙質灘涂上嘗試養殖東風螺。
黃國智在雙溝村嘗試養螺,卻遭到村民們的質疑:“這沙地能養花螺嗎?”但黃國智沒有動搖,憑借著一股闖勁,他在村的海邊開辟出一片“試驗田”。
站在養殖場放眼望去,400 畝灘涂上,近60畝的標準化養殖池整齊排列,宛如一片藍色的海洋。
“我們仿造南海礁盤生態,給螺苗打造了最適宜的生長環境,成活率從最初的 30% 飆升到 90%……”黃國智自豪地介紹道。他在每個養殖池都配備了獨立的溫控、水循環系統。黃國智說:“水溫常年恒定在 28℃,這是東風螺生長的最佳溫度。”
從種苗到銷售形成一條龍產業鏈
在雙溝村洲智東風螺養殖場,記者看到養殖場的育苗區、暫養區、養成區、加工銷售區布局功能分明。
走進育苗車間,看到一個個比手指還小的透明卵包,上面密密麻麻附著著 300 多顆芝麻粒大小的螺苗。黃國智說:“育苗區是種苗繁殖區域,生產的種苗供整個養殖場養殖……”
黃國智指著小螺苗笑著說:“這些小家伙可機靈了,出生 20 天就會從卵包轉移到培育池,20多天再‘喬遷’至養成池。”養殖場里通過技術改良與品種優化,不斷提升螺苗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
黃國智采用花螺分池標粗養殖技術,他說:“我們在暫養池里投放幾十萬尾小苗,小苗養到一定程度后分池移到養殖池里,投放量控制在2萬尾,把它養大,然后收獲,一般一口池能收獲500斤……”
在養殖車間內,一池池海水看似平平無奇,實則暗藏“千軍萬馬”。黃國智舀起一勺海水,小米般大小的東風螺便密密麻麻地分布其中,這些螺苗長大后還將“喬遷新居”繼續成長。東風螺養殖周期短,6個多月便可長成商品螺出售到市場和酒樓。
在養成池邊,養殖戶們正熟練地分揀花螺,將捕撈上來的花螺按大小精準分級。大規格的直接供應高端餐飲市場,中等規格的供應一般市場,就連廢棄的螺殼也被收集起來,加工成精美的工藝品。
讓小花螺成為助力雙溝村發展的產業
如今,在黃國智的帶動下,雙溝村有一些村民加入了東風螺養殖的行列。雙溝村從最初的小面積試驗田,逐步形成種苗培育、養殖技術、加工銷售的產業鏈條。
黃國智告訴記者,養殖場還積極與周邊酒店、民宿合作,開發東風螺主題美食游、養殖體驗游等項目,推動三產融合發展。曾經靠天吃飯的漁民,如今成了掌握現代養殖技術的產業工人;留守婦女也能在家門口就業,照顧家庭與增收兩不誤。目前50余名村民在養殖場就業,人均月收入5000多元。
目前,黃國智還到雷州市企水等地承包沙灘養螺。面對未來,他說,計劃引進海南的母螺,補齊繁育端的短板,實現東風螺由生產到市場的全產業鏈發展,讓小花螺“長”成雙溝村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讓雙溝村的村民都能享受到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