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百歲壽星的映襯下,湛江煥發出“幸福之城”的獨特光彩。同時,也引人深思,究竟是怎樣的因素,讓湛江成為了長壽者的樂土?近日,記者走訪湛江飲食營養、人體醫學、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從飲食、醫療、社會等多維度深入剖析,揭開那隱藏在紅土與藍海之間的 “長壽密碼”。
老年游客在麻章區金牛島紅樹林游玩。(資料圖)
地理環境:
自然饋贈的長壽基石
“湛江的長壽現象,深深植根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基因之中。湛江獨特的地理優勢,兼具國內長壽之鄉‘依山傍海’的地理特征。” 在廣東醫科大學特聘教授、博士后合作導師李雪萌看來,湛江地處南海之濱,冬無凜冽寒意,夏無酷熱難耐,雨量充沛且干濕季節分明,氣候溫潤宜人,這樣的自然氣候,為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的穩定運行創造了絕佳條件。
作為長期專注于微生態診療與精準醫學研究的專家,李教授認為,除了溫和的氣候優勢外,雷州半島地處“富硒帶”,也是賦予本地居民的“長壽密鑰”。“受益于遠古火山爆發帶來的火山灰土壤,整個雷州半島天然富硒土壤資源豐富,其中遂溪更是富硒土壤的主要聚集區域,土壤內硒含量是普通土壤的4倍以上。”
硒元素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強抗氧化性、調節免疫系統、促進血液循環等多重功效,這種強抗氧化元素經農作物進入人體后,能夠激活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等30余種酶的活性,從而形成抵御衰老的分子屏障。
優越的生態環境與自然稟賦,也孕育出了豐饒的物產。遂溪縣農林牧漁總產值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下六沙蟲、北潭生蠔、海紅米、古法紅糖等特色農產品,不僅風味獨特,更是老少皆宜的養生佳品,深受消費者青睞。這種“土地-作物-人體”的生態循環,構筑起延緩衰老的天然防線。
特色飲食:
健康生活的營養密碼
“特色飲食助力人體健康。”李雪萌教授在遂溪調研時發現,當地長壽老人普遍身形清瘦,血糖和血脂水平較低,這與其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當地居民對海產品尤為青睞,家中常見曬制的魚干、蝦干等,海產品攝入量顯著高于其他地區。
從代謝組學研究視角分析,李教授團隊發現,長壽老人的色氨酸代謝水平顯著高于普通人群;并且血清代謝組數據表明在長壽老人的血清素,5-羥基吲哚乙酸等由色氨酸代謝產生的神經遞質明顯富集,這些神經遞質有抗抑郁和情緒調節等功能。色氨酸作為人體必需氨基酸,主要來源于牛奶、豆腐、魚肉等高蛋白食物,這表明當地百歲老人對優質蛋白的攝入量較為充足。通過飲食統計分析還發現,遂溪老人的番薯和金鯧魚食用量在同類食物中位居前列。這類食物不僅富含膳食纖維、優質蛋白及不飽和脂肪酸,更可能蘊含協同促進健康的生物活性成分。
湛江頤福醫院副院長、廣東省養老機構等級評定首批專家余慶英對地方飲食習慣與健康長壽的關聯有著深入的研究。她發現,湛江老年人的飲食有著的“三高優勢”——高纖維、高不飽和脂肪酸、高抗氧化物質,居民常食用的番薯、海鮮等食物,為人體提供了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飲食呈現獨特的“紅藍交響”——紅土地的番薯與藍色海洋的水產形成營養互補。
在她這位營養專家看來,湛江老年人“每天早茶必有魚蝦,飯桌永遠不缺番薯”這種延續百年的飲食習慣,堪稱教科書般的健康范本。番薯黏液蛋白能修復胃腸黏膜,β-胡蘿卜素轉化成的維生素A,可提升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余慶英以頤福醫院500余位長者為例,證明長期食用番薯的老人便秘發生率降低40%。而每周4次以上的海鮮攝入,則為老人提供優質蛋白與Omega-3脂肪酸,養老中心數據也顯示,規律食用金鯧魚、對蝦的長者,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較其他地區低26%。
余慶英還提到,湛江當地常見的清蒸、白灼等講究原汁原味的烹飪方式,能最大程度保留海鮮的營養成分。這些烹飪方法簡單,不添加過多油脂和調味料,避免了營養流失和有害物質的產生。例如,清蒸魚可保留魚肉中的營養,白灼蝦能保留蝦的鮮甜,從而更好地促進老年人健康長壽。
社會文化:
心靈滋養的和諧樂章
如果說自然與飲食是長壽的物質基礎,那么湛江特有的社會文化生態,則為百歲人生注入了精神養分。
作為深耕社會學研究多年的學者,在嶺南師范學院何一明博士看來,湛江地區以其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而聞名,這些活動不僅為當地的老年人提供了廣闊的參與平臺,更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影響,進而成為當地長壽老人產生的重要助力因素。
他在雷州半島調研時發現,年例、石狗崇拜等民俗活動構建起獨特的情感支持系統。“老人在年例中擔任‘文化司儀’,在石狗祭拜時化身‘儀式導師’,這種角色賦予產生的價值感,緩解了老年生活的孤獨感和失落感,比單純物質供養更具生命力。”
在民俗活動中,老年人與同齡人、晚輩以及整個社區的成員交流互動頻繁。以舞龍舞獅表演為例,老年人雖可能不再適合親身參與高強度表演,但他們可以在一旁指導和傳承,向年輕一代傳授技巧、步伐和節奏,增進了與年輕一代的感情,促進了代際之間的理解和溝通,讓老年人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視,進一步增強了自我認同感。
此外,湛江的氣候條件確保了老年人全年大部分時間可以開展戶外休閑活動。農村老年人適度的日常勞動與體力活動,如園藝、散步、傳統勞作等輕度活動,能有效維持身體各器官系統的正常運轉,預防多種老年疾病。而湛江的低壓力生活節奏,民風淳樸、鄰里和睦營造出的溫馨和諧社會氛圍,讓老人們少了城市生活里常見的激烈競爭、復雜人際關系所帶來的心靈疲憊與焦慮,擁有強烈的安全感與歸屬感,心理上的平和與優質睡眠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有效抵御心理疾病侵襲,為健康生活增添助力。
在湛江農村,宗族成員緊密協作,為老人提供人力、物資及情感支持。在城市,老人憑借興趣參與書法協會、合唱團等活動團體,在團體活動中交流技藝、分享心得,建立深厚友誼,獲得心理滿足與歸屬感,還能重拾身份認同,如在社區文藝匯演中登臺表演收獲掌聲,重獲社會關注與認可。
何博士還特別提到,湛江地區在慢性疾病管理和社區支持方面形成的獨特模式,有著豐富而生動的社會學內涵。茶樓文化里的“早茶健康監測圈”,作為一種非正式社交網絡,在傳統社區支持體系中發揮著獨特作用。老年人在茶樓相聚,在熟悉且愜意的氛圍里交流病情、互相鼓勵按時服藥,獲得情感慰藉和心理支撐,將健康管理融入日常生活,為其他地區如何把本土文化元素轉化成健康治理資源提供了范例。
“湛江地區之所以能成為全國健康老齡化的典范,不僅得益于其優越的自然環境,更重要的是長期形成的敬老傳統、豐富的文化活動以及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何博士坦言,這些因素共同構建了老人們的心理舒適區,使他們在物質和精神層面得到充分的滋養。這種“生態——社會——心理”的協同模式,不僅極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也為全國其他地區探索健康老齡化路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養老服務:
制度保障的幸福晚年
在專家學者眼中,湛江的長壽現象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優越的地理環境提供了天然的養生基礎,特色飲食為健康注入了營養活力,豐富的社會文化滋養了心靈,此外,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更是為幸福晚年保駕護航。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協同作用,共同繪就了湛江百歲老人的幸福圖景。
何一明博士介紹,在政策體系與制度保障方面,湛江市構建了完善的政策體系,出臺了《湛江市“十四五”社會服務設施兜底線工程方案》等十多項政策文件,明確提出了適老化改造、醫養結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等具體目標。這種從政策制度到財政資金的全面保障,形成了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網絡,使養老服務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和普惠化,有效減輕老年群體的養老風險,推動了社會公平的實現。
近年來,湛江市打造了“湛江慧養”智慧養老平臺,建設了“沒有圍墻的養老院”,依托“12349”信息平臺,實現了服務需求與供給的精準匹配。平臺通過智能家居設備實時監測老人健康狀況,提供健康管理、緊急救援等服務,尤其是針對獨居、失能老人能夠做到迅速響應。這種智慧化的養老服務模式顯著提高了養老服務效率與精準性,有效緩解了傳統養老資源短缺和家庭養老壓力,體現了科技賦能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
在醫養結合與健康管理方面,湛江市積極推進醫院與養老機構的深度合作,形成了完善的醫養結合機制。市委老干部局與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共建健康家園,為老年人提供慢性病管理和健康干預服務;湛江市安康養老院與市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實現醫療與養老服務的無縫銜接;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則在養老服務中廣泛應用中醫“治未病”的理念。這些舉措不僅有效預防和減少了老年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更提高了老年群體的整體健康水平,緩解了家庭和社會的醫療負擔,體現了預防性社會健康治理的特色。
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設上,截至2024年,湛江已建成138家長者飯堂,實現鎮街全覆蓋,顯著解決了獨居、高齡老人的“吃飯難”問題。同時,通過家庭養老床位試點,為特殊困難老人提供“養老不離家”的上門照護服務,并設立社區志愿者服務站,提供家政與陪伴服務。這種社區養老網絡強化了社區的互助性和社會資本,使老年人能在熟悉的環境中享受便利的養老服務,提升了老年群體的社會融入和社區歸屬感。
此外,湛江市還開展旅居養老和文化活動項目,例如“幸福老人村”,提供康養與文化交流服務,組織老年大學、太極拳、書法等活動,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這種既注重物理空間改造又關注精神文化需求的綜合模式,有效地提升了老年人的居住安全性和精神健康水平,促進了積極老齡化的發展。
湛江市還設立了心理關愛服務點,積極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這種身心健康與權益保護雙重關注的機制,有效減少了老年人孤獨感和社會風險,增強了老年人群體的尊嚴感與安全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社會治理價值。
湛江正在構建老齡化社會的“湛江范式”——用紅土地的生態優勢筑牢生理基礎,以海洋文化的包容性滋養精神世界,借創新治理打通醫養資源,最終形成“生態-營養-文化-醫療”支撐體系。這種將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融合,讓自然饋贈與人文關懷交織的發展路徑,不僅詮釋著“幸福湛江”的深層內涵,更為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樣本。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