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敘事散文創作領域,莫曉鳴的“城市筆記”系列散文以其獨特的視角與真摯的筆觸,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幅鮮活的市井畫像。雷州籍知名作家、海南省作協散文創作委員會主任——莫曉鳴的創作之路充滿了探索與沉淀。從中學生時代擔任現雷州市第二中學南枝文學社首任社長,到海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后輾轉記者、編輯、創業者等多重身份,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勤奮讀寫賦予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他的文學創作從早期的詩歌、小說,十多年前逐漸轉向以“城市筆記”的形式進行的系列散文的創作,將目光投向城市底層與邊緣人物,每一篇文章寫一種人生,述寫他們在城市里的卑微、掙扎、慰藉和希望,寫他們的種種遭遇和心路歷程,對城市生活肌理的深度挖掘與藝術再現。發表在《當代人》雜志上(2025年第5期)的《詩會上結識的朋友》,是莫曉鳴第140篇“城市筆記”,正是莫曉鳴長期以來對創作理念的踐行與對文學藝術不懈探尋之縮影與映射,在平凡人物的故事中蘊藏著深刻的人性洞察與時代思考。
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極具反差感的人物形象。身為清華大學畢業生、縣文科狀元,本應是社會精英,卻畢業后眼高手低、幾近賦閑。家庭因檳榔產業致富帶來的物質底氣,重塑了他的價值觀。他自居理想主義者,對月薪幾千元的工作不屑一顧,在出租屋過著逃避現實的生活。莫曉鳴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如主人公面對工作機會時的挑剔,生動展現其在理想與現實夾縫中的矛盾與迷茫,折射出當代部分高學歷青年的職業困境。在語言細節上,作者對生活場景的捕捉十分精準。例如主人公控訴房東多收水電費的對話,用“狗眼”“人心不古”等市井詞匯,配合短句與感嘆式表達,將其偏執、理想化的性格與焦躁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
情感線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主人公的女友畢業于復旦大學,家庭變故使其更加務實。“我想跟你過,而不是想跟檳榔過”,這句直白的話語,直指兩人矛盾的核心——主人公依賴家庭產業而忽視個人奮斗,女友則渴望伴侶踏實前行。感情破裂后,主人公陷入自我懷疑,通過頻繁傾訴、以餅干充饑等細節,展現出情感創傷的巨大沖擊。而父親意外溺亡成為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殘陽如血、鴉鳥長啼的場景描寫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作者將自然景象與人物心境交融,使環境描寫成為揭示命運的重要部分。
莫曉鳴的敘事風格鮮明,語言質樸自然又極具辨識度。開篇對海口悶熱天氣的比喻,瞬間營造出壓抑氛圍;敘述人物經歷時,簡潔直白的語言精準捕捉情感波動。人物語言設計貼合身份,主人公炫耀式的表達與女友口語化的表述形成鮮明對比,展現出不同的性格與立場。在語言節奏上,短句與長句交替使用,失戀時短句羅列傳遞崩潰感,剖析價值觀時用長句深入思考,使文本兼具情感爆發力與理性深度。此外,文中融入“府城”“五公祠”等地標與檳榔產業等地域元素,賦予故事鮮明的地方色彩,避免了創作同質化。
莫曉鳴在作品中傾注的同理心與悲憫情懷更顯珍貴。他以平等的視角觀察和書寫主人公的故事,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上進行批判或嘲諷,而是以寬容、理解的心態展現其成長過程中的迷茫與掙扎。當主人公陷入失戀痛苦時,“我”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安慰,盡管這些安慰在巨大的痛苦面前顯得有些無力,但卻真實地傳遞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與溫暖。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也會不自覺地反思自身的生活與價值取向,思考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該如何堅守自我、追尋生命的意義。
《詩會上結識的朋友》通過一個年輕人的故事,展現了城市生活中人性的復雜與生命的堅韌。這里既有理想與現實的激烈碰撞,也有冷漠與溫情的交織;既是個體命運的微觀記錄,也是當代青年生存狀態的宏觀縮影。莫曉鳴以其深厚的文學功底與人文關懷,為城市書寫下生動的注腳,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生活的真實質感與人性的光輝。同時,作品也引發了人們對城市文化、人際關系、教育價值等諸多問題的深刻思考。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這樣的作品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們關注身邊平凡人物的故事,在他們的喜怒哀樂中探尋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