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青年群體的婚戀現象備受關注,如何通過影視作品呈現年輕人的婚戀觀與社會現實?由秦嵐、艾倫主演的電視劇《成家》以婚介行業為切口,用輕喜劇形式探討了這一嚴肅命題。該劇導演安建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作品的創作源于對現實的觀察與責任感: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仍需要慢下來,重拾對愛情和婚姻的信念。這不僅是年輕人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需要重新理解的課題。
近年來年輕人的婚戀家庭觀發生了明顯變化,安建說,《成家》的創作源于對社會婚戀現狀的關注,劇中婚介中心的設定,正是時代變遷的縮影。“年輕人看似在‘退縮’,實則是社會環境、代際觀念、網絡時代人際疏離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安建身邊親友的真實經歷成為他創作靈感的來源,“我們不想用說教的方式探討問題,而是希望通過真實案例的戲劇化呈現,讓觀眾在笑聲中思考。”安建透露,編劇團隊曾深入婚介機構調研,劇中許多情節源自真實案例,甚至婚介服務的高昂費用也經過藝術化處理,“現實中的價格比劇中更夸張。”
面對當代婚戀命題,安建選擇以輕喜劇形式破題。“愛情和婚姻本應是美好的,若拍成沉重的社會問題探討,就背離了初衷。”創作初期,安建曾擔心風格難以統一:既要保持生活質感,又需放大趣味性;既要讓演員表演自然,又不能陷入夸張搞怪。
“秦嵐和艾倫的表現功不可沒。”安建特別提到兩位主演的突破。秦嵐飾演的婚介中心經理秦天越一生要強,以職業外殼包裹內心情感;艾倫飾演的婚介中心金牌顧問馮清鳴則需淡化喜劇標簽,展現角色成長。“他們用細膩的層次感,讓觀眾既感受到幽默,又看到人物蛻變。”劇中單元故事里的各色人物——大齡單身者、恐婚族、丁克夫妻等,也在劇集統一風格下呈現出真實與荒誕交織的戲劇張力。
從《安家》《好運家》到《成家》,安建近年連續深耕都市題材劇集,“家”系列是否刻意為之?安建回應純屬巧合,但他強調創作邏輯一以貫之:“現實題材必須緊扣社會前沿,而且每部行業劇都要完成雙重使命:真實反映行業生態,同時傳遞社會性思考。”
安建直言,現實題材創作是“被逼出來的創新”:“市場資源有限,拍不好就是浪費題材。”為此,《成家》在劇本階段便設定明確方向:拒絕懸浮,扎根真實。婚介行業的復雜性、年輕人的婚戀困境、代際觀念碰撞等議題,最終被融入男女主角的創業線與單元故事線中,形成“認知自我-理解他人-重建家庭意義”的敘事閉環。
面對短視頻、微短劇對長劇集的沖擊,安建認為藝術形式會隨時代變化,但好故事的核心不會變。在他看來,倍速觀劇、碎片化消費已成趨勢,但文藝作品仍需承擔撫慰與引領的責任,“如果所有劇都按兩倍速拍,我們失去的可能是情感的邏輯和溫度。”
回歸《成家》最想傳遞的價值觀,安建回答道:“希望年輕人相信愛情、相信婚姻可以帶給我們幸福。這不是對傳統的簡單回歸,而是鼓勵人們在新時代找到適合自己的家庭定義。”就像劇中主角從“職業偽裝”到“自我覺醒”的成長軌跡,安建相信,“成家”不僅是組建家庭,更是完成對生活、愛情與責任的認知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