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在赤坎金沙灣上輕盈地穿梭,激起層層浪花。記者 張鋒鋒 攝
近年來,在全民健身熱潮和旅游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以槳板、皮劃艇、帆船等為代表的水上運動項目越來越受到大眾青睞(據《湛江日報》)。
在全民健身與旅游消費升級的時代浪潮中,水上運動正從競技領域走向大眾生活,成為湛江發展的新引擎。坐擁1556公里海岸線,素有“水上之鄉”美譽的湛江,正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與深厚的體育文化底蘊,在向“水上運動之城”轉型的賽道上加速奔跑。
湛江發展水上運動有著先天優勢。湛江擁有豐富的海洋、河流、湖泊資源,如金沙灣、湖光巖、南三島等,水域條件優越,非常適合發展水上運動。這里年均氣溫 23℃,終年不凍的湛藍海域、綿延的優質沙灘與穩定的風況,構成了開展帆船、帆板、槳板等運動的天然“運動場”。作為“中國跳水之鄉”,湛江孕育出全紅嬋、何沖等奧運冠軍,跳水人才輩出的背后,是當地濃厚的水上運動氛圍與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近年來,湛江帆船帆板隊在全國賽事中屢獲佳績,專業運動員的優異表現為大眾水上運動的普及奠定了堅實基礎。
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讓湛江看到了“體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機遇。《湛江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水上運動作為湛江文旅品牌的核心增長點。2025年上半年,湛江接連舉辦水上運動嘉年華、城市公園定向公開賽等活動,將皮劃艇體驗、槳板競速與濱海風光、雷州半島民俗文化深度融合。數據顯示,活動期間金沙灣、濱湖公園等景區游客量同比增長30%,周邊餐飲、住宿收入顯著提升,展現出“體育搭臺,經濟唱戲”的強大活力。
湛江邁向“水上運動之城”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水域配套的碼頭、更衣室、救援設施不足;專業人才稀缺,水上運動教練、救生員缺口較大;宣傳推廣局限于本地,尚未形成全國性影響力。對比青島、三亞等成熟的水上運動城市,湛江亟需補齊短板,構建從專業賽事到大眾體驗的完整產業鏈。
一、完善水上運動基地,提升行業水平。可借鑒杭州千島湖、深圳大鵬灣等地的經驗,引入社會資本,建設集訓練、賽事、休閑于一體的綜合體國際標準的水上運動基地。在金沙灣、湖光巖、特呈島等水域建設專業化的水上運動中心,配備碼頭、裝備租賃、培訓學校等設施。同時,可聯合高校(如廣東海洋大學)設立水上運動相關專業,培養專業人才,提升行業水平。可借鑒青島“帆船進校園”的模式,特別是廣泛推廣“游泳進校園”,將水上運動納入中小學體育考試課程,培育后備人才。
二、舉辦水上運動賽事,提升湛江影響力。賽事是推動水上運動發展的關鍵引擎。湛江可爭取承辦省級乃至國家級帆船、賽艇、龍舟等賽事,如“中國杯帆船賽”分站賽、“湛江國際槳板挑戰賽”等,吸引國內外選手和游客。結合本地文化,舉辦特色賽事,如“雷州半島龍舟嘉年華”“南三島風箏沖浪節”等,增強品牌辨識度,提升湛江影響力。
三、推動“體育+旅游”融合,提升旅游消費的新增長點。水上運動不僅是體育項目,更是旅游消費的新增長點。湛江可開發“水上運動+濱海度假”產品,如推出“金沙灣槳板日落體驗”“湖光巖皮劃艇探險”等特色線路,吸引家庭游客和年輕群體。借助短視頻平臺、體育博主等新媒體力量,推出“跟著冠軍玩湛江”等主題活動,提升城市水上運動的品牌認知度。同時,鼓勵民宿、餐飲等配套產業發展,激活消費新場景,形成完整的消費生態。
四、整合本土文化元素,提升差異化競爭優勢。整合海鮮美食、雷州石狗等,開發“水上運動+非遺體驗”“海上夜釣+漁家文化”等特色活動,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從“水上之鄉”到“水上運動之城”,湛江的轉型不僅是產業升級的嘗試,更是對城市發展路徑的深刻探索。當碧海藍天成為城市的“運動場”,當體育活力注入千年港城,湛江正以水上運動為支點,撬動文旅經濟新增長,書寫高質量發展的藍色篇章。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終將在全民健身與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綻放出獨一無二的濱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