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腥的海風,從遼闊的南海遠處吹過來,拂過海邊的紅樹林,在近岸的一個小漁村大地上回旋。這是粵西一個普通的小漁村。站在小漁村海岸邊的吳范華,任由海風吹拂。海風吹著漁村少年吳范華,吹開他的心事,也吹開了他的文學夢想。從此,在追夢的路上,跌跌撞撞,依然堅定追逐前行。
一輩子從大海里討生活,與大海和漁業結緣的父輩,生活粗獷豪放;漁村里的年輕人,周日假期就趕海捉魚蝦。而吳范華卻常常癡迷于書本,癡迷于美妙的文字,腦子里展開文學想象的翅膀,在空靈曼妙的文字世界里暢游。
由于癡迷和全身心投入文學,結果,在七月激烈的競爭中未能跨過高考的獨木橋。
高考敗北回到漁村里。村民都是闖海漁佬,日曬雨淋的臉龐成了古銅色。村民們通過闖海致富了,而落榜青年吳范華一時不知往后的路怎么走。
好在,有人認可他的語文水平和寫作才華,把他推薦到鎮中學擔任初三語文課的代課老師。一個高考落榜生能勝任初三年級畢業班的語文老師嗎?學生和家長一臉疑惑和擔憂。很快,課臺上他端莊的教態、淵博的知識、很強的教學表達能力,迅速受到學生的歡迎,一時成為很有威信很受愛戴的語文老師!
鄉村學校夜色下的校園里,吳范華在宿舍的燈光下認真備課,認真批改作業。在教學之余,讀書,寫作,投稿,接連的失敗都從不氣餒。
屢屢投稿未見采用,心情苦悶的日子里,看到很多中學同窗都成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他又想到了高考。
于是,他一邊認真教書,一邊又拾起高中課本復習。落榜二年后,代課教師吳范華終于以優異的成績跨過七月的獨木橋,被中山大學中文系錄取了。
大學校園里文化氣氛濃郁,書香四溢,吳范華沉寂的心又活了,他又開啟文學的追夢歷程。在教室,在宿舍,在圖書館,在綠蔭如蓋的校道,吳范華總是與書本為伴,腦海里總是閃現著崇高無比的文學殿堂,讀書與寫作成了他的常態。
周日的時候,他專程到廣州市文德路,找到省作家協會駐地,想進去拜訪他心眼中無比崇拜的名作家,向名家請教寫作的秘訣。可是,走到大門口,卻又猶豫不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青年,就是這樣純真和執著地追夢。
四年光陰一晃而過。大學畢業后,他分配回家鄉的鎮政府工作。家鄉的山山水水,漁村的人物世事,成為了他創作的生活源泉。年輕氣盛,工作有干勁,文筆犀利,他很快成為鎮政府機關的一支筆。
鎮辦公室有忙不完的瑣碎事務,但這不會阻止他的文學追夢行動。他總是擠時間走街串巷,田間地頭、漁村碼頭。與群眾攀談,與農民交朋友,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或寫成新聞稿件,或創作成小說散文作品。這時候,他的作品陸續刊登在市日報的版面,甚至上了人民日報華南版的頭版頭條。
正在雄心勃勃為追夢而奮力拼搏之時,一個偶然的機遇,一個商業項目的光明前景,引起他的沉思和面臨新的人生抉擇。這個漁村走出來的漁民后代,不管如何,他血管里始終流動著冒險闖商海的基因。一旦有了合適的機會,從商的念頭就會被喚醒。
于是,他辭別體制,華麗轉身闖商海。從此,他行走在城市他鄉,在商海里傲立潮頭,拼搏奮斗,不斷創造商業傳奇。
前二年,他回到家鄉投資辦實業。有一天,他正在處理商務,有位客人來訪,是當地的區作家協會負責人老周。原來他們是老熟人兼文友。當初,老周在工作之余寫長篇小說。每寫一章,都拿著跑到鎮政府找吳范華交流切磋。
與老周回憶過去,談文化,談文學,瞬間將吳范華的記憶拉回到青少年時代的文學追夢情景里。與文學再次相遇,他的心被溫暖到。
交談中,吳范華得知廣東省小小說學會要設立分會,他非常爽快給予支持,答應擔任名譽會長,并支持出版會員作品集,他說,我這種支持,也是追夢圓夢。
他一有空,就應邀積極參與當地的文化文學活動,當地作者的作品首發式分享會,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有時間,他都應邀到現場參與閱讀分享和支持。
他的商業版圖大都在外地,他的身影常常都在各個項目基地奔走操勞,無暇顧及停留欣賞沿途的風景。但是,心底里始終保留著青少年時代那個文學夢想。在商海游走的同時,他仍然在文學追夢的路上。他說:有夢就去追。追夢,就像暗夜里追光,這是青春的激情啊!
從海灣奔涌過來的浪濤聲,也在回應著他發自心底的心聲。